北京世園會園區(qū)的東北隅,坐落著一座由7個建筑單元聚合而成的組合式建筑,穿插其中的條條街巷將它們交織在一起,成為一個充滿溫情的小小村落,這就是生活體驗館。遠山近水、果樹麥田、街巷縱橫、房舍人家的景象,讓“阡陌交通、田園集市”的設計理念展現得淋漓盡致。 生活體驗館場地原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穿過,路兩邊都是高約15米的旱柳。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旱柳樹干粗到一個成年人都抱不過來?!白畛醅F場踏勘的時候,這條柳蔭路就讓我想起李白的詩句,也給我們提供了最初的設計靈感:何不守著這條柳蔭路把生活體驗館營造成一座屬于這片土地的美麗村落?”主設計師鄭世偉說。 最終,設計方案就依托這條柳蔭路,7個建筑單元分居道路兩側,營造出一片開放的生活聚落。生活體驗館也是園區(qū)主要場館中體量較小的,在遠處,甚至看不到它,完全掩藏在自然中。 “為保護場館范圍內保留的40棵原生旱柳,我們采用小型挖掘機和人工手段施工。如今,站在屋頂的院子里,枝蔓探進院子,樹冠在半透明的玻璃后面搖曳,人們在這里能找到農家院落的感覺。”北京城建項目經理韓小鵬說。 一條斜向軸線,把麥田景觀、主入口廣場、景觀中庭等串聯(lián)起來,又為這些空間賦予了不同意義,形成了一條景觀文化軸。其中,建筑的前區(qū)以“播種”為主題,一片開闊的麥田,讓游人感受作物的四時變化,體驗春耕秋收。主入口廣場以“生長”為主題,一片果樹林,為廣場上的游客帶來一絲清涼,同時這片廣場也是室外活動的核心,會經常性地舉辦活動。景觀中庭的主題是“灌溉”,在室內空間設置了一條連接一層和二層的斜坡,上面植滿了鮮花,陽光從側天窗透過格柵漫射下來,使得中庭五彩斑斕。一條小溪順著坡道緩緩流下,匯到一層的景觀池中。它是一套自動控制的可循環(huán)灌溉系統(tǒng),為植物提供水分和養(yǎng)料。 生活體驗館包括主展館、創(chuàng)意發(fā)布廳、眾籌生活館等7個展館,其中主展館分為自然園藝、生活園藝、智慧園藝三個部分,展覽突出體驗互動,比如茶道體驗、釀果酒、中醫(yī)大講堂、高科技栽培有機蔬菜等。在主展館的局部屋面還設置了4個以果、菜、藥、茶為主題的空中園林,人們在其中體驗小型溫室、集約栽培、微縮山林等的同時,也能感受中國農耕文化的意境美。 生活體驗館的外部材料,都取自當地鄉(xiāng)土。從媯河里撈出來的石頭壘成石籠墻,用青磚砌成花格墻,就地取土筑成夯土墻,以及有一些色差的灰瓦屋面,就像是從延慶當地的村落里截取的一個場景。這些墻體提供了一種北方村落厚重的感覺,也提醒人們對傳統(tǒng)建筑材料的關注。 “在生活體驗館,人們可以自由地穿梭其間。這里將是一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地方。”鄭世偉說。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