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5月4日電 題:浴“水”重生——沿淮行蓄洪區(qū)脫貧紀實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四月的淮河畔谷美花香,清冽的淮水徜徉在皖北平原,魚躍鷗飛。 張朝玲仿佛頭一回看見這樣的淮河。6年前,她拗不過丈夫的執(zhí)意,舉家搬回了這個當初拼了命逃離的“水窩子”。此刻,她慶幸自己回來了。 淮水湯湯,曾福澤于民,亦降禍于民。新中國成立以來,淮河干流安徽段共設行蓄洪區(qū)20余處,區(qū)域內生活的人曾“窮于水、困于水”。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場史無前例的脫貧攻堅戰(zhàn)在淮河兩岸打響。改善人居環(huán)境、興建基礎設施、發(fā)展適應性產業(yè),沿淮多地闖出了一條因水制宜、生態(tài)優(yōu)先的脫貧“水路”。 過往的苦難和奮斗,是為了迎接這一刻的到來!2020年4月29日,安徽省3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至此,沿淮行蓄洪區(qū)貧困人口全部告別貧困! 從“恨水”到“愛水” 這是淮河岸邊特有的景象。沿路一排排去皮的杞柳枝,在驕陽的烘烤下,發(fā)出淺黃的光澤。 熟練的手法,翻飛的柳條,街頭巷尾,人們在說笑中,麻利地編織著形狀各異的籃子、簸籮。 三十年前,這樣一個簸籮,對于張朝玲一家五口來說只能換取幾頓米和一點鹽。 那時,地處淮河中游的安徽省阜南縣郜臺鄉(xiāng)宋臺子村還是一個窮苦的“水窩子”,20歲出頭的張朝玲每天望著水中恣意生長的杞柳,最大的愿望就是逃出這里。 杞柳喜水,人卻恨水。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條全面系統(tǒng)治理的大河。因“兩頭高、中間低”的獨特地形,中游地區(qū)十年九災。每至汛期,兩岸便只剩一片澤國、百座“孤島”和幾萬個風雨飄搖的家。 “泥巴墻,泥巴凳,除了泥巴沒家當?!倍尴膯稳即钤谝桓槔K上,水來了,拽上就跑,水退了,人再回來。 “家住沿崗頭,吃水貴如油,盼水水不來,恨水水不走?!薄耙蛩仑殹钡男行詈閰^(qū)成為安徽省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霍邱縣王截流鄉(xiāng)軍臺村黨總支書記陳家好不信“邪”,“怎么就不能做點水‘文章’?” 王截流鄉(xiāng)地處淮河流域最大的城西湖行蓄洪區(qū),這是水洼子里的“鍋底”。 從2015年入冬到第二年開春,他頂著罵聲一片,硬是在村里核心區(qū)蹲守了幾個月,協(xié)調農戶置換土地,準備連片發(fā)展“稻蝦共養(yǎng)”。貧困戶陳家富怕“嗆水”,陳家好拍著胸脯說,“你大膽干,蝦苗我給你!虧了算我的!” 路子走對了,劣勢也能變優(yōu)勢。敢于“吃螃蟹”的十多戶貧困戶當年就達到了脫貧條件。 新中國70載治淮不輟,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繼建成。2007年以后,得益于臨淮崗水利工程的投入使用,淮河再無泄洪。 立足資源稟賦,化水害為水利,發(fā)展適應性產業(yè),沿淮行蓄洪區(qū)探索特色產業(yè)扶貧之路。深水魚、淺水藕,灘涂洼地種杞柳,鴨鵝水上游,牛羊遍地走……一幅綠色發(fā)展的畫卷正緩緩鋪開。 杞柳成了“搖錢樹”。張朝玲回來了,帶回了一個年產值近2000萬美元的柳編廠,帶動上百戶貧困戶脫貧。 陳家好成了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龍蝦書記”。每天3萬斤龍蝦從軍臺村運往全國各地,全村發(fā)展稻蝦產業(yè)1.3萬畝。 靜靜的淮河故道上,朝陽從樹林中探出頭,潁上縣王崗鎮(zhèn)淮羅村這個有4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迎來新的一天。 “這里是唐垛湖行蓄洪區(qū)腹地,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可以發(fā)展水上娛樂,利用灘涂、草地興建草場?!?2歲的淮羅村黨支部書記羅運官謀劃著壯大觀光休閑農業(yè)。 淮羅村獲批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淮上草原”每年吸引著大批游客,200畝采摘園里瓜果四季飄香。 “發(fā)展產業(yè)是穩(wěn)定脫貧的治本之策?!被羟窨h委書記劉勝說。6年間,沿淮行蓄洪區(qū)貧困發(fā)生率從11.4%下降到0.28%。 “水口袋”生出“幸福花”。 百座“孤島”的蝶變 睡到半夜,朱華芬還是起了身,披著襖子出了門。舉起探照燈,一道耀眼的白光一路照到臺子西頭,眼前是成堆的磚瓦,遮蔽家門幾十年的房子全沒了。 “老頭子,真拆了,真拆了!”57歲的朱華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大半夜的,你干啥哩?”老伴兒耿保全跟了出來,“這不是做夢呢!” 阜南郜臺鄉(xiāng)連臺子村民朱華芬從出生到出嫁,從沒離開過濛洼,但她一度鐵了心要把女兒嫁出莊臺。 莊臺,沿淮行蓄洪區(qū)特有的居住形態(tài),洪水時群眾的“保命島”。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區(qū)共有199座莊臺,其中濛洼行蓄洪區(qū)就有131座。 “出門一線天,污水靠蒸發(fā),垃圾靠風刮”道出了莊臺人居環(huán)境的窘迫,戶連戶、窗對窗,整日不見光,路窄的連棺材都抬不出去,貧困發(fā)生率曾是安徽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多。 “知道啥叫‘拐彎抹角’嗎?”朱華芬指著門外,“對著的兩家人,各把墻拐切掉20公分,抹出個弧型,板車才能拐彎。” 阜南縣委書記崔黎清楚地記得自己“兩次被懟”。2012年年三十晚上,他接到村民電話:“跑一千多公里回來過年,家里停電,電視都看不了,你總不能叫俺一家都坐被窩?。 ?015年黃岡鎮(zhèn)一個柳編的企業(yè)主找到他,“啥優(yōu)惠政策都不要,您把那條路修了就行!” 那時,阜南戶均用電量僅0.83千瓦,連電風扇都帶不動,全境只有一條國道和一條省道?!盎A設施跟不上,‘兩不愁三保障’只能解決暫時性問題?!贝蘩枵f。 脫貧攻堅讓莊臺迎來新的契機。國道破土動工,污水管網重新鋪設,農網改造全面鋪開……安徽省按照“減總量、優(yōu)存量、建新村、分步走”的要求,有序推進莊臺整治、安全建設等工作。 莊臺的蝶變僅僅是一個縮影。脫貧攻堅以來,安徽沿淮行蓄洪區(qū)修建各類農村道路1416公里,實施電網升級改造項目178個,新改擴建農飲安全工程41個、學校482所、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和村衛(wèi)生室276個,累計投資近30億元。 “孤島”變“高地”,今天的莊臺,路相通、塘清澈,71歲的郎樓村村民郎健喜上眉梢,“現(xiàn)在生活好了,多活一秒是一秒!” 共同守望終見安瀾 村里人都管金廣玲四歲的女兒叫“小扶貧”,出生五個月起就陪著媽媽跑扶貧。 亮燈到凌晨的村部里,兩張凳子一拼就是“小扶貧”的“搖床”;烈日下,媽媽去田間地頭走訪,“小扶貧”在樹蔭底下一玩就是半天。一個深冬的雪夜,金廣玲抱著女兒下班回家,掉進泥溝里,女兒用小手為她拭去淚水。 四年前,“90后”金廣玲放棄大城市生活,回到家鄉(xiāng)阜南縣王家壩鎮(zhèn)李郢村當起了扶貧專干。 為什么要回來?因為濛洼人生來與淮河并存。金廣玲言語間沒有絲毫猶豫。 千里淮河,流淌著淮河人的災難史,也流淌著淮河人的奮斗史。 從“舍小家保大家”的濛洼精神,到“向貧困發(fā)起最后總攻”的錚錚誓言,攻堅克難、敢于擔當、甘于奉獻的治貧精神在這里深植、沿襲。 沿著夜色中的淮河堤壩向東望去,295盞路燈猶如星光,點亮了整個汪李村。 “洪水肆虐之年,他們舍小家保大家,做出巨大犧牲!好日子,他們不能掉隊!”回想起扶貧的一千多個日夜,駐村第一書記張坤目光堅定。 在潁上縣楊湖鎮(zhèn)汪李村兩委辦公室,一米多長的地圖上記載了所有貧困戶的地理位置、致貧原因、幫扶措施。2017年,張坤作為中鐵四局選派的駐村工作隊一員來到這里。 入村走訪時,被老鄉(xiāng)家的狗咬過;數(shù)九寒冬的夜里,幫農戶加固被雪壓倒的蔬菜大棚;炎炎夏日背著饅頭白水,田間地頭一待就是就是一天。 選擇擔當,便要風雨兼程。一項項脫貧密碼被破解,淮河兩岸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生機。黨民一條心,社會各界齊心聚力,讓無數(shù)渴望脫貧的沿淮百姓燃起希望。 “把一天當25小時過,把‘貧困’的帽子扔到九霄云外!”靠種辣椒脫貧的董賀勤一身有使不完的勁。從政府幫扶建第一個大棚到如今發(fā)展到35個,67歲的老董驕傲地說,“還有千把塊,就能攢著一百萬了!”2017年,他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千里沃野散發(fā)著盎然生機。潁上王崗鎮(zhèn)的田野花圃里,“90后”女孩唐洪田用2700多種花卉裝點著這片新生的土地。 希望,從花開處升騰。(采寫記者:王圣志、劉美子、水金辰、屈彥)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