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蒼線由好幾股棉質(zhì)細線凝成,擰成一股后,外面涂上金色或者銀色的漆,能起“提亮”的效果,增加繡品的質(zhì)感與檔次。東南網(wǎng)記者 謝玉妹 攝 泉州繡品古稱刺桐繡,民間叫金蒼繡。金蒼繡所用絲線為蒼線,比起尋常的繡線來說要更粗,是用不同顏色的箔包起來的,其形狀如“蔥”,“蔥”的發(fā)音在閩南話里為“蒼”,所以才有了“金蒼繡”的名字。 宋、元之際,刺桐緞舉世聞名,刺桐繡逐漸普及,由個體生產(chǎn)逐步擴大為商品性生產(chǎn),同時出現(xiàn)專營的繡鋪。古代泉州城分設鋪境進行管理,宋代泉州城內(nèi)東隅有個“袞繡鋪”,傳說就是刺繡業(yè)的集中地。袞繡者,繡制朝服之縮稱。南宋南外宗正司遷泉州,皇親集中泉州居住,帶動了泉州刺繡業(yè)的繁榮。此外,泉州自宋以來,就有“此地古稱佛國”的美譽。至明清,地方戲曲繁榮,宗教繡品和繡制戲服、道具需求量大,推動了刺繡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 泉州金蒼繡品的制作需先畫稿,即將圖畫在稿紙上;打孔,沿畫稿上線條,刺出細密小孔;繃布,將緞布繃在木框上;印圖,用顏色粉漿搽過圖紙,將圖印在布上;金蔥平繡,用金蔥線勾繡,或繡荔枝跳,或龍鱗迭甲,繡出色彩豐富的圖案;金蔥凸繡,用棉花堆縫圖形,用金蔥繡出荔枝跳,或菠蘿繡,或龍鱗迭甲,形成構圖飽滿的圖案;上漿,在繡布背面均勻涂上米漿;組裝,將繡片裁剪成形,縫制成品等8道工序。應用金蒼繡的閩臺宗教繡品,主要有廟宇繡品、道場繡品和陣頭繡品,如佛服、繡佛、涼傘、大纛、幢幡、龍蟒桌裙、陣頭繡旗等,此外,戲服、喜慶繡幛等,也應用金蒼繡。其中的特種針法,有荔枝跳、菠蘿凸、三疊線、龍鱗迭甲等。明清以來流行于閩臺兩地的宗教繡品,采用的也是金蒼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