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汀彭坊村元宵游大龍。黃小偉 攝 長汀客家刻紙龍燈流傳于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童坊鎮(zhèn)彭坊村,據(jù)傳由清康熙年間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約公元1685年—1756年)將泉州剪紙藝術、花燈藝術融合在當?shù)佚垷羯?,并加以?chuàng)新組合,即創(chuàng)造形成了獨具特色,融合龍圖騰文化、刻(鑿)紙文化、花燈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種文化于一身的“刻紙龍燈”,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龍燈主要由龍頭、龍身、龍尾三大部分組成,整條龍的骨架都是用竹蔑扎成,其中龍頭、龍尾的表面采用扎、刻、鑿、剪、貼、裱的工藝制成,而龍身燈籠上的精美細膩的圖案花樣都采用“刻、鑿”的制作工藝。 龍身裝裱用的紙必須是純手工制作的有韌性的透光性強的連素紙,貼上各種圖案,再裝裱在橢圓形八面體的燈籠上。之后固定在屋桷子木板上,即形成龍身。各龍身與龍頭龍尾通過活動撐桿進行接駁,便形成了一條五彩斑爛的刻紙龍燈。 燈籠制作十分精巧,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圖案常有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常見的表達主題有:《生肖報喜》、《獅王鬧春》、《春滿人間》、《國泰民安》、《龍鳳呈祥》、《福祿壽喜》等祈福類圖案,表現(xiàn)了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寧、祥和的心愿,也表達了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1年12月,燈彩(長汀童坊鎮(zhèn)彭坊刻紙龍燈)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