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說“透風”:沒有不透風的墻
2019-02-22 17:16:36??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責任編輯:吳靜 吳靜 |
紫禁城里說“透風”:沒有不透風的墻 博覽薈 紫禁城古建筑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筑群。作為紫禁城古建筑的核心骨架,木材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彎、抗壓和韌性,但也存在怕潮濕、易腐朽等材性缺陷。因此,使紫禁城古建筑的木構件始終處于一個干燥通風的環(huán)境,對于古建筑本身的延年益壽而言,是極其重要的。 然而,從建筑工序的角度講,通常是先安裝木柱柱網(wǎng)和梁架,再砌墻。古建筑的墻體很厚,在與木柱相交的位置附近,砌墻時往往會把柱子包起來。封閉在墻體里的柱子,如果不經(jīng)常通風干燥的話,很容易產(chǎn)生糟朽。為解決這一問題,聰明的我國古代工匠利用古建磚料巧妙地制作了一種“空氣循環(huán)器”——透風。 春節(jié)前夕,故宮在養(yǎng)心殿研究性保護修繕項目中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兩份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間的春節(jié)曲目戲折,吸引了不少人眼球。而這兩份戲折,就是在西配殿的金柱磚雕透風內(nèi)靜靜躺了200多年。 對于現(xiàn)代建筑而言,空氣循環(huán)器是一種現(xiàn)代科技設備,其主要功能在于使建筑室內(nèi)外的空氣不斷流通,達到空氣交換的目的。顧名思義,為解決墻體內(nèi)木柱通風問題而誕生的透風,其作用正相當于一種原始的空氣循環(huán)器。 所謂透風,其實就是一塊帶有鏤空雕刻的磚。通常工匠會在木柱與墻體相交的位置,不讓木柱直接接觸墻體,而是與墻體之間存在5厘米左右的空隙,同時在柱底位置對應的墻體位置留一個磚洞口,尺寸約為15厘米寬,20厘米高。為美觀起見,工匠們還采用刻有紋飾的鏤空磚雕來砌筑這個洞口,這個帶有鏤空圖紋的磚就被稱為透風。透風是依靠墻體外風力造成的風壓和墻體內(nèi)外空氣溫度差造成的熱壓等自然力,促使空氣流動,使得建筑室內(nèi)外可以進行空氣交換的一種方式。這一通風方式在保證建筑功能情況下,讓建筑通過自然通風來調節(jié)墻體附近木柱的濕度環(huán)境,從而保證了木柱本身的干燥狀態(tài)。 在設置透風的墻體上,一般會在底部和頂部各設置一個,并保持兩個透風在同一豎直線上,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形成空氣對流和循環(huán)。若僅設置一個透風,相當于空氣單向流動,除濕效果必然不佳。同時設置兩個透風,方便空氣從底部透風進入,沿著柱身往上流動,爾后從柱頂位置的透風排出,可使墻體內(nèi)的柱子在上下方向都能空氣流通。這樣,柱子與墻體之間潮濕的空氣就被排出去了,柱子也就能始終保持干燥狀態(tài)。 同時,紫禁城古建筑外墻上的透風位置實際是與木柱位置對應的,如果墻體的某個位置安裝了透風,那么墻體立面肯定就有木柱,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紫禁城古建筑的外墻,每隔一定距離就會有一對透風。 紫禁城的工匠在長期的古建施工中,積累了豐富的透風制作經(jīng)驗。他們不拘泥于僅僅在實體磚上開洞來滿足墻體內(nèi)木柱通風需求,而是將磚雕做成了豐富多彩的紋飾,比如雕成獅子形象的透風。獅子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常見的神獸,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代表英勇、王權和威嚴,象征地位、尊嚴和吉祥。透風的使用,對古建筑整體而言,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并兼有文化性和藝術性,體現(xiàn)著我國古代工匠智慧與藝術的結合。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