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鑄提議召開全國的地委書記會議時,鄧小平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來那么多人,吃飯怎么辦?他順口丟下一句話:各人帶豬肉,帶青菜來。作為一次全國性會議來說,就餐問題本應(yīng)是個完全不成問題的問題,在當時竟引起如此關(guān)注,足見當時糧食問題的艱難。
150億斤的目標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最感頭痛的問題就是6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幾乎逢會必講糧食。尤其是最困難的1960年、1961年,糧食告急的報告不斷送到周恩來、李先念等人的辦公桌上。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就是在這種糧食嚴重短缺的歷史背景下召開的。因此,它也必然與糧食問題息息相關(guān)。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1959年廬山會議后的更大“躍進”,使全國糧食全面緊張。1961年第四季度中央需從各地上調(diào)32億斤糧食,可到了11月中旬,時間過半,任務(wù)卻只完成20%多一點。京、津、滬三大城市糧食全面告急,斷糧的危險時刻都有可能發(fā)生。此外,1962年的征購任務(wù)也沒落實下來,各地過去對糧食以少報多,現(xiàn)在是以多報少,在落實中央的糧食征購數(shù)和上調(diào)指標時,總是強調(diào)困難。
1961年11月10日,中央開會向各中央局第一書記專門落實糧食問題。鄧小平在會上闡明,1961年就靠這30天的工作,這30天如抓不到糧食,就嗚呼哀哉。關(guān)于1962年的糧食上調(diào),他提了三個數(shù)字,120億斤、150億斤、180億斤。如是120億斤,就得大量進口,無一點回旋余地;如是150億斤,日子勉強過得去,但也要進口不少糧食;如是180億斤,就可以不進口。
雖然大家都有畏難情緒,但還是勉強訂下了150億斤的目標。在討論這個問題時,華北局提出:下邊是有困難,但若把形勢講透,把方針搞明確,把思想搞透,還是可以的。為此,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建議:把全國的地委書記找到北京來,開個地委書記會議,打通思想。
七千人大會
兩天后,鄧小平將會議情況和陶鑄的建議向毛澤東匯報。毛澤東覺得,中央對“大躍進”以來的工作是應(yīng)該總結(jié)一下,干脆把縣委書記也都找來,開一個縣委書記以上的五級干部會議(即中央、中央局、省、地、縣五級)。會議的開法是總結(jié)經(jīng)驗,鼓足干勁,好壞都要講清楚。這樣,以150億斤上調(diào)糧食為發(fā)端,中央要在1962年初召開一個縣委書記以上干部大會的事情,就在毛澤東這里定了下來。后來起草會議通知時,根據(jù)鄧力群的建議,又增加了全國重要廠礦的廠長、黨委書記,并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的同意。這樣,原本6000多人的大會,就變成了7000多人的規(guī)模。
- 2008-05-05世界鬧糧荒,吃肉惹的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