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二元矛盾關系的表達形式上,社會互構論沒有沿襲西方社會學中既有的片面抽象的對立性概念,而是采取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表達。這樣的表達既克服了原先極端對立的二元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也還原了這對矛盾本身的真實面貌。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表達所代表與對應的是現實的個人與現實的社會,而不再是被片面的化約后的行動與結構或自由與制約等抽象的存在。現實的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不再是片面和極端對立的,而是豐富立體動態(tài)的,對于這種實際關系的考察與刻畫也勢必要以最為真實的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表達形式為適宜的概念基礎。
再者,通過對消解思維的批判,對二元矛盾及其全面辯證關系的承認,以及采取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的表達形式,社會互構論根本上走出了西方社會學傳統(tǒng)理路下的形而上學循環(huán)。具體來說,一方面,反對消解和承認二元及其辯證關系本身就已經破除了種種片面與極端觀點的人為對立,特別是,以此也就取消了原先爭論不休的二元之何者優(yōu)先的本體論問題本身,也就抽去了原本形而上學得以循環(huán)的核心。換句話說,走出形而上學性的問題與思維也就走出了形而上學。另一方面,不僅走出了形而上學,通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表達的正名,同時也端正了理論發(fā)展的正軌,也即將理論的視野重新定位于現實的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及其過程,從而使得社會學從原先的形而上學問題轉向了面對真正的現實本身。這里才是社會學理論與思維真正的邏輯出發(fā)點與不竭的知識增長點。社會學理論嶄新的發(fā)展道路與前途,正如馬克思的一句經典名言所指明的,“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
參考書目:
鄭杭生 著,《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探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馬爾科姆·沃特斯 著,楊善華 等譯,《現代社會學理論》,華夏出版社,2000。
安東尼·吉登斯 著,李康 李猛 譯,《社會的構成》,三聯書店,1998。
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 著,李猛 李康 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諾貝特·埃利亞斯 著,王佩莉 譯,《文明的進程》,三聯書店,1998。
T.帕森斯 著,張明德 等譯,《社會行動的結構》,譯林出版社,2003。
馬克斯·韋伯 著,林榮遠 譯,《經濟與社會》,商務印書館,2004。
劉少杰 著,《后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楊善華 主編,《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本文發(fā)表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