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位“太史公說”,尤為慘烈。“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敝苯亓水?,聊慰斯人?!按巳私砸庥兴艚Y(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仆竊不遜……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彼抉R遷終成其“大歷史”。一部《史記》無法湮沒司馬遷豪逸和屈辱的詩情,他鮮活了別人也沒有失去自己,他的“大歷史”何以能給當世深遠的震撼,摧毀世人乖僻的心理角落,催發(fā)時人對自身和社會的思考,感念他獨舔失落的心靈,將心比心?費孝通在其“逝者如斯”的大學講演中提到盡管史書上連太史公的卒年都記焉不詳,但他的生命卻早已化入了歷史,而歷史又無終結(jié)之時,《史記》所述,正是那“生生不息,難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太史公的歷史是大我的歷史,他以這個大我的歷史不斷地追問“史記”,追問世事何以迫人之至此,生命的華章為何寂寞地開放,拷問別人、拷問自己,沒有放過人們突破人世羅網(wǎng)的任何細節(jié),為自己辯解,說服自己,直到大我的歷史完全能與人類的過去——大歷史契合無間。與其說《史記》、《歷史研究》、《羅馬帝國衰亡史》、“黃仁宇作品系列”等是“大歷史”,不如說它們更是歷史的身外。
我們的史家在有意識地穿行于自己與歷史之間尚屬朦朧狀態(tài)。自己的過去只能有助于他們?nèi)ネ瓿勺约旱摹白鳂I(yè)”,卻不能有效陳言“作業(yè)”本身。《黃河青山》寧靜致遠,也許在續(xù)浮云游子意、似水流年情,然黃仁宇在“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孤往中就這樣不斷地追問,不斷地為自己辯解,成就了兩者。歷史的身外無非是主要穿行于自己的過去這條主線,有效陳言歷史本身。自己的過去與人類的歷史如出一轍;在自己的過往歷程中,可以找到人類歷史的影子。人們也可以說,在每一個人的過去歷程中,都可以找到人類歷史的影子?人類的歷史還有無數(shù)個這樣的你我他。穿行于自己的過去和人類歷史的合體,找到人類過去的答案自然因人而異。
- 2010-01-13從“戲說”歷史到“戲?qū)憽睔v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