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劉先生《關于倡導國學幾個問題的質疑》說,國學、儒學“是上個歷史時期的東西。從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看,其中固然有可取的養(yǎng)分,但從體系看,更多是阻力”,“我對國學、儒學能加入現(xiàn)代化行列基本上持懷疑態(tài)度。我不否認其中有精華,但從體系說與現(xiàn)代意識是兩回事,而且有歷史階段的差別”。張分田先生的《“民貴君輕”是帝制的統(tǒng)治思想——從當下的“國學觀”之爭談起》(以下簡稱張文)則說,“中國古代的和諧論有其特定的思維邏輯與歷史內容,許多成分與現(xiàn)代社會格格不入”、“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都重視和諧,這并不是中華文化所獨有的。諸如‘仁義’、‘禮儀之邦’之類亦可類推”。
我相信,這樣的觀點是作者本著于文中一再強調的“求實精神”,對中國古代文化與歷史進行認真思考才得到的;但同時我也不得不說,這樣的觀點很成問題,經不起推敲。也就是說,所謂“求實”的精神并未超出主觀想象而達至客觀真實之境。
請問:第一,屬于“上個歷史時期的東西”就沒有現(xiàn)代價值嗎?既然沒有現(xiàn)代價值,那又如何能構成現(xiàn)代化的“阻力”呢?須知反面的“阻力”與正面的“推力”一樣,也是其現(xiàn)代價值的體現(xiàn)??!第二,能因為“歷史的東西”與“現(xiàn)代意識”屬于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思想體系就可以否定其現(xiàn)代價值、排斥其“加入現(xiàn)代化行列”嗎?您的歷史與現(xiàn)代的界限怎樣劃分?是30年、300年還是3000年?如果以時間劃分,那么按照您的邏輯,所有歷史的東西都沒有現(xiàn)代價值了;如果以體系劃分,那么何止是儒學、國學,即便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盧梭人民主權論、洛克自由主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等等,都屬于上個時期的、不同體系的思想,難道也都沒有現(xiàn)代價值嗎?第三,所謂“和諧”、“仁義”、“禮儀”這些價值觀念到底只是中國古人特有的“思維邏輯與歷史內容”還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都重視”的東西?能夠用“各民族都重視”的共性來否定中華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特別重視”的核心價值觀念嗎?既然您說是大家都有的,那又怎么會“與現(xiàn)代社會格格不入”呢?
這種混亂與矛盾,反映了對歷史的誤讀。其所誤者,就在于“部分肯定,全盤否定”、借共性否定個性,將中國歷史上的儒家與法家、民本與君主、人文精神與專制主義、道德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民主精華與封建糟粕等等統(tǒng)統(tǒng)捆綁在一起加以批判,將“臟水與孩子”一起倒掉。這實質上是一種全盤反傳統(tǒng)的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觀。
- 2009-04-28《南京!南京!》藝術觀一流歷史觀三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