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_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下卡精品_国产一区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a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理論頻道> 文史縱覽 > 正文
史學理論視域下的“歷史敘事”研究
jianaisc.com?2011-05-26 18:11? 楊倩如?來源:光明日報    我來說兩句

一、“歷史敘事”何以備受今人關注?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歷史敘事”成為中外史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點??计渚売?,在于大量哲學、社會學和文學等方面的理論沖擊歷史學傳統(tǒng)的研究領域和理論體系,致使歷史學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危機,有人甚至預言有“亡史”的威脅。當前遭遇的最新挑戰(zhàn)主要來自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和以影視、網絡為主的大眾傳媒,“歷史敘事”被視為文學形式之一,史學研究與哲學分析、心理臆測和文學想象混為一談,否定了歷史記錄的客觀性、史學求真的可能性和歷史編撰的規(guī)律性。由此“史”與“事”被割裂開來,“事”不必盡出于“史”,人們可以為了“敘事”而任意杜撰“歷史”,這又引起了學界新的論爭,并影響到民間對于史學的認知和對史實的判斷。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究其實質,涉及到歷史的編撰、敘述、闡釋與傳播、普及、評價,而這些又都與“歷史敘事”研究有關。

二、“善敘事”的古史傳統(tǒng)正在被誰解構?

歷史著作以記載歷史人物的言行活動為主,敘事在其中占很大的比重?!胺蚴分Q美者,以敘事為先”(劉知幾《史通·敘事》),“敘事起于古史官”(真德秀《文章正宗·綱目》),“古文必推敘事,敘事實出史學”(章學誠《上朱大司馬論文》)。自古以來,“善敘事”被視為“良史之才”的基本素質。無論是中國的左丘明、司馬遷、班固和司馬光,還是西方的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塔西陀和吉本,都是優(yōu)秀的敘事大師。雖然中外史學大師所撰寫的歷史著作各具獨特的敘事風格,但他們對于歷史敘事求真向善、經世致用的本質訴求,和追求“宏大敘事”的結構、技巧與審美旨趣則是相通的。中國古代史書無論其體例為編年、紀傳、典志抑或是紀事本末體,向以記載翔實、內容豐富、結構嚴密、體系宏大著稱,集中體現(xiàn)傳統(tǒng)史學最高成就的“二十五史”和《左傳》、《漢紀》、《資治通鑒》等,幾乎每一部都是“見盛觀衰,原始察終”、“疏通知遠”、“善序事理”的經典之作。更重要的是,中國古代史家非常重視研究和總結歷史編撰及敘事理論,出現(xiàn)了《文心雕龍》、《史通》、《文史通義》和《容齋隨筆》、《史漢評林》、《廿二史劄記》等理論著作。這些著作雖創(chuàng)作于不同的時代,但在闡述敘事的原則、手法、評價標準和審美特色等方面,都有著一以貫之的傳統(tǒng):諸如在敘事原則上要求直書實錄,“不虛美,不隱惡”、“信者傳信,疑者傳疑”、“文直而事核,文贍而事詳”;在敘事時序上強調“略古詳今”、“略遠詳近”;在敘事模式上注重模擬古史并有所創(chuàng)新,“蓋貌異而心同者,模擬之上也;貌同而心異者,模擬之下也”;在敘事結構上強調結構完整、線索清晰、有始有終;在審美特色上強調“辨而不華,質而不俚”、“文而不麗,質而不野”;在修辭手法上提出“尚簡”、“用晦”,杜絕妄飾;在語言風格上提倡言語近真,符合時代、人物和文體的特色,如此等等。

令人遺憾的是,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中國史學發(fā)展至今,在歷史敘事研究方面卻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就筆者所見,當前有關歷史敘事研究的成果有兩個突出的缺陷:一是作者基本套用西方敘事學的概念、范疇、術語和理論體系,來解析中國的敘事文本,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歷史敘事成就和理論的全面把握;二是研究者大都來自文學或哲學研究領域,而非史學理論專業(yè)。筆者曾專門考察過目前已出版的50余種敘事理論專著和470余篇相關論文,發(fā)現(xiàn)僅有十分之一左右的論文出自史學研究者之手,迄今為止竟無一部歷史敘事方面的專著為歷史專業(yè)研究者所撰!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在筆者看來極不合理的現(xiàn)象:當前進行“歷史敘事”研究的,是一批從事文藝理論和歷史哲學研究的人員,其研究范圍幾乎囊括了所有重要經典史籍,如《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和《資治通鑒》等等;相反,歷史學界卻對此普遍抱以冷淡、忽視或否定態(tài)度,這種現(xiàn)象堪稱為史學理論界的“集體話語缺失”。

探究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根源,筆者以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理論分歧巨大。目前主要集中在三點:“歷史”有無被“敘述”的可能?“歷史著作”是否等同于“敘事文本”?“歷史敘事”與“歷史編撰”的關系如何?其次是概念范疇混淆。目前學界在進行歷史敘事研究時,對于“敘事”與“敘述”,“敘述”、“撰述”、“表述”與“描述”,“歷史敘事”與“史書敘事”,“歷史編撰”與“歷史書寫”等概念,均無明確區(qū)分,運用相關術語概念和理論范疇時,亦缺乏規(guī)范。最后是學科歸屬不明。當前從事文藝理論的研究者多依據西方敘事學理論(即以語言學和符號學為基礎進行理論體系建構),從事歷史哲學研究的人則多依據西方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歷史哲學理論;而史學理論研究者則盡量回避使用“歷史敘事”一詞,而是以“歷史編撰”、“歷史撰述”等代替。筆者以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對“歷史敘事”的相關概念進行辨析、區(qū)分。

中國古代文史不分家,史家為了增強歷史著作的生動性與趣味性,在表述中往往采用多種文學手法,增加所敘之“事”的“文采”,“歷史敘事”因此具有史學與文學相互交融的特性。但隨著文史分途,文學成為獨立學科并逐漸取得了與經學、史學相當的地位,歷代文人學者對歷史著作中“史”與“文”的關系、比重、性質,就產生了重大分歧,以至于爭議不休。隨著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思潮對史學傳統(tǒng)的沖擊、解構、顛覆,敘述和闡釋歷史的話語權逐漸由官方、學者而轉向大眾傳媒和普通民眾,過去宏觀、正統(tǒng)的立場亦轉向微觀、個人化的表達,有人甚至把歷史撰述等同于文學寫作,這就偏離了歷史敘事的本質。

在筆者看來,歷史敘事與文學敘事在目的、性質等方面存在著根本差異,后者可以從虛處理,而前者卻必須依照史實。根據中國史學傳統(tǒng)所產生的“歷史敘事”,并非如西方歷史敘事學理論所言,史家可以出于自身的歷史觀、價值觀或特定的動機、要求,采取一定的修辭“策略”,對史實進行“重構”或“闡釋”;而是必須在充分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通過公正、客觀、科學的考訂、分析與論證,盡可能地“重現(xiàn)”與“還原”歷史事實。孟子評價孔子作《春秋》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意謂《春秋》敘述的是齊桓、晉文稱霸之“事”,這些事實用文字記錄下來則成為“史”,至于其中的“義”,則只有孔子本人才能準確、清晰地闡發(fā)出來。雖然孔子以其特有的“微言大義”來敘述歷史,并根據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去評判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以此對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做出闡釋,并最終形成了為后世史家、文人所推崇、仿效的“春秋筆法”,但不可否認,他的敘述和闡釋建立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而不是憑空杜撰。因此,作為歷史編撰中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或藝術技巧,“歷史敘事”必須服從歷史著作的著述宗旨和總體風格,而不能獨立于歷史事實之外,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責任編輯:王秀欽
相關新聞
更多>>視頻現(xiàn)場
更多>>囧視頻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