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送”到“育”,收獲精彩文化互動
從2006年起,我省每年都要撥出數千萬???,在經濟薄弱地區(qū)的1萬多個行政村開展“三送工程”,讓各地百姓就近共享文化大餐。
在南京,市民不用出遠門、不用花錢,每年都能看到100多場公益演出。省演藝集團去年在縣及縣以下基層農村演出達2822場,占演出總場次53%,農村觀眾總人次超過140萬,把“文藝惠民,文藝為民”的理念落到實處。
送戲下鄉(xiāng),地方劇團也勇挑重擔。丹陽市戲劇總團體制改革后,每年送戲下鄉(xiāng)過百場,吃在村頭、住在農家,被當地農民贊為丹陽的“同一首歌”。徐州馬莊農民樂團,“忙時種地,閑時演出”,不僅在農村演出,還經常送戲進城。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章劍華表示,送文化下基層,滿足的是群眾急需的要求。而要想培育出更多基層文化隊伍,讓群眾常年享有豐富的文化服務,更需要“種文化”、“育文化”,搭建平臺,讓群眾的文化創(chuàng)造激情和活力充分釋放。
央視的《夢想劇場》,是一檔讓老百姓實現舞臺夢想的節(jié)目,在我省,類似的“夢想舞臺”有很多。
泰州搭建了“百姓大舞臺”,被老百姓譽為“沒有圍墻的劇場”。在常州,5臺廣場文藝演出每晚7點同時開演,市民自發(fā)成立了1000多個演出團隊,老百姓成了舞臺上的草根明星。
從“送文化”到“育文化”,我省的文化惠民已從單向的“送”發(fā)展為更加精彩的文化互動。群眾不僅是文化的受惠者,更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文化惠民由此真正匯入了文化民生的時代交響。
免費開放,零門檻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南京市民過得“很文化”。
在南京市博物館,匯集近3000件館藏文物、以《龍蟠虎踞——南京城市史》為代表的六大文物精品展,仿佛一幅反映南京古都文脈的歷史長卷;在省美術館新館,畢加索與齊白石、傅抱石“邂逅”,讓觀眾感受到中西方美術的激情碰撞……長假期間,南京幾大免費開放的重要文化場館迎來觀眾超過10萬人次。
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向公眾提供豐富優(yōu)質的文化服務。從2008年起,我省174家重點博物館、紀念館率先實行免費開放,當年參觀人數就達5100萬,是免費開放前的4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館開放以來,接待觀眾超過1500多萬人次,超過了以往20多年的總和。“零門檻”享受文化生活,成了江蘇百姓的幸福指標。
在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的同時,我省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要求各免費開放單位在“國標”基礎上增設服務項目、改進服務手段、提升服務接待能力,實現服務效能的最大化。
在三大省屬文化場館率先免費開放的基礎上,我省目前已有300多個公共文化設施向公眾免費開放,并爭取于年底前在全國率先實現“四館一所”全免費?!傲汩T檻”,不僅激發(fā)了人們享受文化的熱情,更給百姓的文化權益充實了新內涵。
本報記者 董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