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提高農民收入是最大的改革
jianaisc.com?2012-01-04 17:20?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我來說兩句
盡管歐債危機令中國出口訂單減少,出口下降,外資來華投資減少,中國資本走出去更困難,但整體來看,中國經濟還是可以保持8%左右的增長率。 保持8%的增長也不是容易的。對國內來講,最主要就是調整結構問題。GDP的結構比總量更重要。1840年中英發(fā)生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中國GDP比英國多得多,輸就輸在結構不如人家。1840年英國工業(yè)化已經70年了,制造業(yè)已經很有層次了,中國還是全手工生產。 人力資源結構也是這樣。1840年的時候,英國小學普及了,還建立了多所大學,有很多研究人員、教授,還有經濟學家、金融管理專家,也培養(yǎng)了大量技工;中國1840年農民大多數是文盲,婦女大多數是文盲,少數讀書人也讀的是四書五經,有幾個人懂科學技術和經濟管理? 回到今天,中國跟日本相比,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了,這是我們多年努力的結果,但是一說到結構,我們不如日本。 企業(yè)要想進一步的發(fā)展,在產能過剩、部門缺乏投資的情況下,不調怎么行?調結構關系到生死存亡,必須把握機會抓緊時間。 結構調整同樣涉及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民營企業(yè)在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中是有優(yōu)勢的。要切實幫助民營企業(yè)開拓國外市場。 提高農民收入是最大的改革 調結構,更重要的是要調得好。要調的最大結構是什么?城鄉(xiāng)二元結構。 國內消費能力之所以上不去,城鄉(xiāng)收入之所以有差別,原因何在?就是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存在。這是一個體制問題,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最大的改革方向。 我們要擴大內需,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收入,隨著勞動素質的提高,用工成本當然就要上升,這還不夠,必須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 關于這個問題曾發(fā)生過一場經濟學界的爭論。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發(fā)生大蕭條,失業(yè)問題嚴重,當時的主流經濟學派是英國古典派,他們解決失業(yè)問題的思路是:一個人工作兩個人做,一個人工資兩個人分,他們覺得,這樣失業(yè)問題就解決了。 當時還年輕的瑞典經濟學家尼爾達爾寫了一份報告,提出要解決失業(yè)問題必須解決民生問題,多建平價出售的房子,多建公租房,搞失業(yè)保險和養(yǎng)老基金。 他的學說一被實施,消費馬上就擴大了。這說明人們之所以不敢消費,就是有后顧之憂,把后顧之憂解決了,消費就提高了。 建平價出售的房子,這種任務是要由政府承擔的。政府要讓人有房子住,再提高了收入,人民生活狀況改善了,后顧之憂就消除了。 西方國家是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補,中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情況下,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時城鄉(xiāng)保障又沒有一體化,進一步擴大了收入差別。所以不但要解決后顧之憂,而且要讓農民感到社會保障上有一樣的待遇,這樣整個內需就擴大了。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