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中國普通大眾來說,聶紺弩可能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他曾經的冤獄已經是個老故事,難以引起年輕人的興趣。但是,當《中國作家》雜志爆出新料,聶的蹲獄,很大程度上是整天與他在一起飲酒賦詩的朋友一手促成的,人們還是被“雷”倒了。特別是在這支“猶大”隊伍里,居然還有聲名赫赫的“文化老人”黃苗子,這已經超出了人們的經驗范疇。因此,當黃苗子事件經章詒和女士之手在媒體刊布的時候,輿論經過了一段靜默期。
面對黃苗子,我們的嗤笑很可能會在半途轉個彎,落到自己身上。有許多人要求黃苗子出面澄清,如果確實做了出賣朋友的事,就應該進行懺悔。其實,拷問一個已經處于風燭殘年的老人并要求其懺悔,這本身可能顯得不夠厚道。而且,如果黃苗子理直氣壯地表示他這樣做是有理由的,比如他是基于一種信念,基于對事業(yè)的忠誠,那么,我們所有的人都將啞口無言。是的,信念、忠誠,這些高尚的字眼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里,已經牢牢地占據了我們的精神領域。但是,這些詞語的內核卻已經被不知不覺地抽換了。
黃苗子先生年輕時接受過舊式教育,應該對此有比較全面的理解。但偏偏是在這樣一位一直讓我們尊敬的老者身上,發(fā)生了這樣不可思議的事,那只能說明當時那種“新式教育”已經滲透進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使人際交往的倫理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黃苗子因為他的勤勉著作而在文壇上有了一定地位,因此發(fā)生在他身上的這件事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類似黃苗子這樣的行為難道還少嗎?
我們不妨把黃苗子當作一面鏡子,來認真地拷問一下自己。當人們失去了對生活的基本信念的時候,告密文化便自然而然地開出它的“惡之花”。告密最直接的好處是可以給告密者帶來利益,在那個特殊年代,黃苗子通過這樣的行為,至少可以為自己開辟出一塊安全的天地。而在今天,告密者更多地可以享受到更豐厚的利益。人際交往的基本倫理在遭到破壞以后,并未能及時地重建起來,而是換了一種表現形式仍然在我們的四周出沒。于是,我們見到了老師出賣學生、學生告發(fā)老師的咄咄怪事。一些事情因為得到了媒介的傳播而廣為知曉,但其實在我們身邊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著同樣的鬧劇,只不過更多的告密者是向其上司“嘀嘀咕咕”罷了。
如果我們嫌“告密”這個詞太過刺眼,不妨換一個今天流行的詞語,那就是“打小報告”。喜歡打小報告的人被視為與領導貼近,可以更多地得到提拔的機會。這已不是什么“潛規(guī)則”,而是一種得到公開鼓勵的行為。
對理想的信念、對朋友的忠誠,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重要標桿,也是人類社會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但是,物質利益的誘惑,已經使這個價值變得支離破碎。黃苗子事件以一個極端的案例提醒我們,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必要的倫理支撐,在政治利益、商業(yè)利益之外,我們必須建立起和諧的人與人的關系。如果人與人之間處處設防,即使對著朋友說話都要小心謹慎,那么,即使我們天天嚼著名貴的鮑魚龍蝦,這樣的生活也必定是枯燥無味的,甚至是充滿著不安全感的。
- 2009-03-27黃苗子是否告密面朝真相春暖花開
- 2009-03-24黃苗子告密事件首先是世道敗了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