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一則新聞,甘肅肅南縣文物局在文物普查中發(fā)現大面積的“大躍進”時期土法煉鋼爐群。目前該煉鋼爐遺址已被肅南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被列入第七批國保單位申報推薦名單。
這個保護決定體現了甘肅肅南縣,尤其是其文物局干部的品味和眼光。長期以來,很多人理解的文物都是那些在拍賣會上能換來大把鈔票的東西,這樣的文物自然視若珍寶,而對于不能變現的,尤其是不可移動的遺跡,常常不放在眼里。比如前一段時間梁思成故居被拆就是一個例子,如果沒有文化的眼光,很自然可以得出結論,既然把老宅子拆了開發(fā)房地產,能賺更多錢,為什么不拆呢?
當然有一些遺跡會被特別保護和修繕,像楊家?guī)X的窯洞、井岡山的八角樓,那些可以開發(fā)作為“紅色旅游”景點的地方。最不被人待見,娘不親、舅不愛的,沒人管的就是一些和我們當代歷史上并不那么光彩的記憶聯系在一起的遺跡。在很多人看來,當代歷史遺跡是那些和我們的光榮聯系在一起,能夠勾起我們的自豪感的,或者像圓明園這樣,因為異族侵略,能夠激發(fā)我們愛國熱情的地方,這些地方都可以組織中小學生參觀。而中國人自己折騰自己的遺跡,在很多人眼里,沒什么保存價值,更不會組織中小學生去參觀,有些人恨不得早日將其鏟除為快。我們很多人更不能理解,德國為什么要把奧斯威辛集中營保留下來讓孩子參觀,這是他們歷史上最羞愧的一頁;也不能理解美國為什么要在首都建立宏偉的印第安人博物館,展示他們的建國先驅們是怎樣粗暴地欺負和無恥地欺騙印第安人。對一個嚴肅和真誠的民族而言,這些記錄著不光彩歷史教訓的文物,甚至比展示榮光的文物更加重要。
肅南的這個遺跡,濃縮地記錄了把許多農家的鍋都砸了大煉鋼鐵的那段歷史,那是一個荒唐的年代。肅南的這些煉鋼爐,“當年在梨園河兩岸上下50多公里的地域內共建有煉鋼爐近千處,面積約50平方公里”,建于1958年“大躍進”時期,1960年停工,“一部分建成后還未曾使用過”。而這之后就是我們大多數人都聽說過的 “三年自然災害”。歷史常常是容易被遺忘的,保存這樣的歷史,才能讓一個民族保持清醒,不至于讓我們頭腦發(fā)暈重犯同樣的錯誤。而像肅南這樣的“大躍進”遺跡,對于幫助年輕的一代銘記歷史的教訓,對我們這個民族面向未來,理解“不折騰”的含義是有非常大的意義的。
那個全國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的年代,絕不止肅南一地搞過,但在大多數地方都已遺跡湮滅,幾乎被人遺忘。唯有肅南,也許因為經濟較不發(fā)達,開發(fā)建設有限,使得那些成片的土高爐能夠保存下來。這是一片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我想,也許以后可以在那里建一個“大煉鋼鐵”紀念館,我愿意帶我的孩子去那里參觀,讓他也能理解,我們的國家是從什么樣的歷史中走來。
(郭宇寬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高級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