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因被指生澀難懂當成“雞肋”被大量刪除出課本(見8月11日央視網(wǎng)),曾經(jīng)誕生《阿Q正傳》的故居也要被拆遷(見8月20日 中國青年報),魯迅先生目前的遭遇唯有用“慘淡”來形容最為合適不過。如果先生泉下有知,這位“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斗士面對后輩這些舉動不知做何感想:是拍案而起大罵“混賬”?還是用當下年輕人很潮的一句話——“偶很無語!”來表達?
前前后后的報道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遭遇已經(jīng)不是偶然的了,但后輩競到了拿被稱之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開刀,讓人覺得這速度會不會太快了點?畢竟在中國歷史上,魯迅可是“重量級”人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局呢?筆者以為這和當下文化中“吃人的麻木”和“吃人的無知”有著莫大的關系。
市場經(jīng)濟下的社會制造炒紅了許許多多的“暢銷書”,但卻未能制造膾炙人口且能夠薪火相傳的作品;盡管有很多“史上最?!保钟卸嗌僮髌纺苡恤斞赶壬囊恍┳髌芬粯泳哂欣锍瘫降囊饬x?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魯迅等人的作品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甚至懷疑這些“像投槍”、“像匕首”一樣的文字“鋒芒太過”,已經(jīng)不再適合這個和平的年代。難不成真是“盛世之下無華章”?
如果說中國的文化界在墮落,有點言過其實,因為也確實還有一批懂文化、愛文化、保護中國文化的“義士”們在勉勵維持。用“慘淡經(jīng)營”來形容當下的現(xiàn)狀,也許會比較合適。到底是上了電視才是學者還是因為學者才上了電視,誰都弄不清楚。
“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睂W生們的一句順口溜就讓教材中的魯迅作品出局,筆者不禁感嘆:“當下的教育的人性化,學生的幸福?!边@也讓筆者不禁懷疑,比魯迅先生作品還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是否有朝一日也會遭受同樣的命運呢?
現(xiàn)在因為我們的無知,把魯迅先生的文章剔出了教材,換上了一些人所謂的“與時俱進”的作品,將來后代子孫會怎么看待我們這一代呢?筆者竊以為,大可不必以“時代”的借口把一些有爭議的或者比這些大師們差很多的東西換掉,目的只是為了在后輩的教材上打上我輩的烙印,別被前一輩的魯迅等人搶了風頭。當我們的后輩詢問我們這些文化名人的故居怎么沒了時,難道我們告訴他們:因為要開發(fā)商品樓,拆遷了?
我仿佛聽到這些無價的文明和厚重的文化在呻吟,仿佛看到在魯迅故居被拆遷后所蓋的商品樓前立一尊魯迅先生的雕像或者劃更多的地盤建一個“阿Q公園”的滑稽喜劇。教材里多占一頁紙、城市中名人故居故居多占一塊土地,與厚重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相比,孰輕孰重?早已習慣精打細算的當代人,難道還算不明白嗎?(時言平)
(責編:劉寶琴)
- 2009-08-17“讀不懂魯迅”因何屢屢引發(fā)公眾討論
- 2009-08-14關鍵是真正讀懂魯迅
- 2009-08-17被誤讀的信息與被誤讀的魯迅
- 2009-08-15“思想比較黑暗”的魯迅真的過時了嗎?
- 2009-08-18揭穿“當代魯迅”的真相!
- 2009-08-18讓魯迅和學生一起“減負”未必不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