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 來源:新快網(wǎng)
近期,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減少收入魯迅作品——只保留《拿來主義》、《祝?!?、《紀念劉和珍君》,刪除了《藥》和《為了忘卻的紀念》,同時,收錄了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戴望舒的《雨巷》、霍金的《宇宙的未來》、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魯迅作品收錄的減少引發(fā)了教育界甚至全社會的激烈討論,討論主要是圍繞著“為何魯迅作品會被刪以及被刪的原因”、“如何讀懂魯迅”等進行。
魯迅作品被刪原因
資料圖片
觀點一:魯迅精神過時論
他被當代年輕人視為“晦澀難懂”,處境實為尷尬。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魯迅精神真的已經(jīng)隨時間老去,還是當今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工具,沒有盡到其應(yīng)有的義務(wù),致使作品中沸騰的生命熱氣已無太多感召力? >>>詳細
觀點二:教師素質(zhì)差
沒有知識與思想的厚度,在講授魯迅文章時,自然只會搬來與五四有關(guān)“啟蒙”、“民主”、“科學”、“革命”之類的“關(guān)鍵詞”。顯然,過多沉浸于空洞的口號和僵化的概念,是無益而無聊的。 >>>詳細
觀點三:誤讀魯迅
現(xiàn)行教材對魯迅的解讀,依然沒有走出窄化誤區(qū),依然將其簡單地政治化、革命化乃至意識形態(tài)化。在這種泛政治化傾向影響下,魯迅作品的文本價值被嚴重遮蔽,很少有教師引導學生經(jīng)由文本進入魯迅的世界。所謂循循善誘也不過是一點一點將諸如“橫眉冷對”、“不妥協(xié)”之類的標簽形象化,一個無比豐富有恨有愛的生命個體被神圣化和偉岸化起來。 >>>詳細
該如何讀魯迅
?
閱讀魯迅,其實是件愉快的事。他不會在你耳邊嘮叨,教訓如何“做人”;他只在你用心體會時,才遠遠地、隱約地說些“立人”的精神。而語文教育,其實也該是件溫暖的事。是不是可以試著,不光是用“偉大的魯迅”去教育學生,而且還原“真實的魯迅”,和學生們一起由外及內(nèi)、由表及里,慢慢地親近魯迅、認知魯迅。事實上,他就是孩子們身邊一位可親可敬的長者。 >>>詳細
現(xiàn)任魯迅文學館館長孫郁也認為,“沒有閱歷的人很難讀懂魯迅的書”。這就需要教材編纂者合理配置,一方面在選擇魯迅文章時要力求豐富,另一方面也應(yīng)適當吸收同時代文學大家的文章??傊?,對待魯迅不能不作政治化解讀,但不能過度政治化解讀,不能貼標簽、臉譜化。這也給廣大語文教師和教育出版部門提了個醒。 >>>詳細
觀點PK
正方:
讓魯迅和學生一起“減負”未必不是好事
??? 如果非要在青年學生的心靈還無法承受的時候,就用先生沉甸甸的文字加在他們身上,反而可能讓他們對先生敬而遠之,敗壞他們欣賞先生的胃口,堵塞他們?nèi)蘸笥H近先生的道路,甚至于視先生為語文學習“三怕”之一。 >>>詳細
魯迅作品與民族脊梁無關(guān)
??? 應(yīng)該讓魯迅先生歇歇,讓他徹底走下神壇了。人教版的語文教材大幅削減其作品,就是這樣的一個標志性事件。20多年前,著名學者王富仁先生曾經(jīng)從學術(shù)的層面,把魯迅先生還原為人。然而,這些年來,魯迅在學術(shù)圈里化身為人,其在社會語境中仍然是神,在語文教材中的地位依舊堅挺。 >>>詳細
反方:
刪除魯迅作品是數(shù)典忘祖
??? 語文教材中選什么作品,主要應(yīng)看其思想和文學價值,而不能一味迎合孩子們的口味。更何況,如果“生澀難懂”就應(yīng)該刪除,那么請問《詩經(jīng)》好懂嗎?《楚辭》、《離騷》好懂嗎?唐詩宋詞元曲四大名著又如何呢?把這些一概刪除,語文教材里還能剩下些什么呢? >>>詳細
別讓孩子們忘卻了“沉重”
??? 一個不珍惜自己民族英雄的民族是恥辱的,而那些為子孫后代編寫教材的人,將可能是這恥辱的第一書寫者。即使在那風雨如磐的年代,魯迅遺體上也有“民族魂”三個大字的,不知道我們的教材編寫者們有沒有想過這三個字現(xiàn)如今還有用否? >>>詳細
?
?。ㄘ熅帲簞毲伲?/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