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三仇(仇富、仇官及仇警)”情結(jié)?此問題沒有好回答。假如你承認有,那么你的心理有問題;假如你說沒有,那么就沒人做錯了什么。
最近網(wǎng)絡(luò)流行的帖子《“貧二代”的18條標準》中,坦然地給出了肯定的回答:“有仇富心理,并十分痛恨貪官,覺得他們不僅奪取了你父輩的財富,更奪取了你翻身的機會”;“有當城管的沖動,好罩著天天被驅(qū)逐的父母”。
這個熱帖最大的價值,是讓人們把目光從“富二代”轉(zhuǎn)向“貧二代”,站在窮人的角度看問題。
那么為什么,在此之前,時評人為窮人作過那么多辯解呢?這是因為,這些時評人都不是窮人,都被這個問題誤導了。我自己也曾經(jīng)認為,中國人在歷史上是不仇富的,現(xiàn)在也敬仰靠誠實勞動致富的人。但是這并不能解釋,為什么“富二代”這個詞,可以在網(wǎng)絡(luò)上激起如此大的情緒波動。顯然,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一顆老鼠屎,可以攪壞一大鍋粥。那么,十顆呢,百顆呢,成千上萬顆呢?無處不在的權(quán)錢勾結(jié),已經(jīng)讓富人作為一個階層被抹黑了。
這不免喚醒了歷史的記憶。我們的確受過“仇富”的教育,那是一種強大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這種教育要求人們關(guān)注的東西,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當事者的身份和階層,分清“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然后,“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這種意識形態(tài)認為,地主和資本家都不是好東西。
早在去年貴州甕安事件和上海楊佳案發(fā)生之后,就有人寫文章說,“三仇”是一種社會病。診斷“三仇”病的人,雖然也都認為為富不仁、貪贓枉法和濫用權(quán)力是病因,但是通常認為這更是一種社會公眾的病態(tài)心理,他們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中夸大了富人、官員和警察的壞處,甚至根本不了解情況,也不想了解情況,“逢富(官、警)必反”,有反必應(yīng)。
“三仇定律”的分析方法,其實也是早年意識形態(tài)“仇富”教育的結(jié)果,因為它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對人群進行分類,然后貼上一個“愛”或“仇”的標簽。所以,分析者首先界定說,“三仇”是人民內(nèi)部矛盾。
這種分析方法在學理上已經(jīng)被拋棄,但是它對于人們心智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
把目光集中到富人如何為富不仁,就會讓人以為,是他們的奢侈引發(fā)了憤怒。事實上,一邊過著奢華的生活,一邊真誠地關(guān)心窮人的富人并不少見。極端的例子,是比爾·蓋茨和邁克爾·杰克遜,他們的豪宅可謂窮奢極欲,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登上慈善榜榜首。就算富人過起了艱苦樸素的生活,但是他去勾結(jié)權(quán)貴,恃強凌弱,窮人還是會憤恨。
如果多想想“貧二代”,你就會同意,“三仇”是一個事實,但是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把這個問題作為重點,就掩蓋了憤怒的實質(zhì):貧窮與公正。如果社會把資源用來解決這兩個問題,而不是去培訓“富二代”,仇恨就會少很多。因此,與其站在富人、官員和警察的立場,去觀察窮人有沒有“三仇”,不如站在窮人的角度,看看有沒有人在“仇民”。(作者為資深媒體人、評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