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審計局2008年公布的審計結果顯示:6所高校部分設備設施購入后形成閑置,涉及金額2941萬元,以至于有些機器快過了使用期限還沒有拆封,造成了巨大浪費。對此,有人總結后認為:一些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和昂貴的儀器設備存在“三低”現象,即管理水平低、共享程度低、使用效率低。
美國一位著名教授在訪問中國的某研究小組后稱,“This group has a lot of equipments(這個研究組有許多設備)”。言語之中似乎不無羨慕之意??蒲小坝布睏l件的“崛起”,使中國的科研人員在向國外同行介紹工作時,大都是“我們擁有什么樣的儀器設備”,而不是介紹“我們都用這些儀器設備做了些什么”。曾以提出“納米晶體材料”概念而聞名于世的德國卡斯魯厄研究中心的He rbert Gleiter 教授坦陳:“我對這些設備沒有什么興趣,我們國家也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完全沒必要到這里來看;即使有些設備我們暫時沒有,也很容易買到——我想知道的是,你們拿這些設備都做了些什么?”
我們究竟拿這些設備做了些什么呢?
也許是將設備“供”起來,以備參觀。一工科研究生在網上發(fā)帖說,我們學校某個學院買來氣相、液相和質譜等儀器,放在實驗室?guī)缀鯖]有用過,只在有領導或專家來考察時才掀起“紅蓋頭”展示一下。研究生們找到學院領導要求使用,領導卻說“現在還沒調試好,沒有安排實驗員管理,你們用壞了怎么辦”。
也許是“只求擁有,別無他求”。有的科研單位購買了先進的電子顯微鏡,可使用設備的人連簡單的“選取電子衍射”都調不出來,結果只能使其成為廢鐵一堆。對于有的科研單位來說,當向外人介紹“目前全世界達到這樣指標的儀器設備只有3臺,另外兩臺在美國、日本”后,如果能夠博得艷羨的眼光,也就心滿意足了。
也許是“買得起馬,配不起鞍子”。許多大型、高端儀器設備的使用與維護費用極其昂貴,即使“咬咬牙”買回來,也還是“伺候”不起(例如大量耗電、耗材);還有些儀器,除了對溫度、濕度要求極高外,即使稍微震動一下,都有可能造成損傷甚至報廢。
看來,有些人并不需要這些昂貴的大型儀器設備,因為他們既不需要對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深入的研究,也不需要對科研課題進行實驗確證,更不需要對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考績考核。當然,不需要這些儀器設備,他們或許仍然可以“制造”和“生產”出很多科研論文,只是由于缺乏原創(chuàng)性,以及夾雜著大量的重復、抄襲,這些學術論文難免被“泡沫化”和“垃圾化”了。
前不久,有外籍學者抨擊(詳見7月9日《環(huán)球時報》)“很少有中國學者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科研乃至與國際學術界有互動關系;對科研的方法論大都一知半解,缺乏進行實質性研究的能力;拘囿于孤立而缺乏原創(chuàng)性的國內學術界,不費吹灰之力便取得名譽與影響力”——此言明顯過矣!但面對譏刺,恐怕有些人還是無言以對的。
有時,我們連自己都不用煩勞,又何須驚擾那些儀器設備呢?于是,它們也就“樂得”閑置逍遙了。(劉效仁)
(責編:劉寶琴)
- 2009-06-30別輕易對學術研究掄起道德大棒
- 2009-07-26紅學研究別誤入歧途
- 2009-07-06調查組有何權力"研究決定"不公開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