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為了“勸退”送學生上學的家長,給獨自報到的學生發(fā)一百元獎勵,子女教育問題引發(fā)熱議。反對家長送孩子的認為,這不利于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而如今,支持護送的家長或許有了更充分的理由:看,美國家長也這么“護犢子”,絲毫不比中國家長遜色。
的確,天下父母護子心切。但通過筆者有限的所見所聞,美國家長和中國家長護送的出發(fā)點和性質(zhì)不盡相同。美國家長在護送過程中,除了幫助孩子做必要的安頓,更多的是了解大學的教學環(huán)境和師資力量等。說白了,就是想知道自己所買的教育是不是“物有所值”。而我們所熱議甚至反對的中國學生家長,更多的是從“不放心”孩子的自立能力出發(fā),到了學校很少將重點放在了解學校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而是幫孩子打掃宿舍和鋪被褥。表面看來同樣的事,在不同的國家就有不同的效果。
雖然孩子也是第一次離家生活,但美國家長遠沒有中國家長那樣“憂心忡忡”。在美國,相當一部分學生是靠學生貸款讀書,畢業(yè)后自己掙錢還貸款,不會簡單地伸手向家里要錢。許多孩子從小就有“勞動換薪酬”的概念,自18歲步入大學后自然更會嘗試自食其力地生活。
其實,家長送孩子上學本無可爭議。所有家長最希望的是,他們和孩子所選擇的大學,能把孩子培養(yǎng)成材。而與美國學校為家長所做的精心服務(wù)相比,中國大學并沒有十分重視家長在教育中的特殊影響。他們至少沒有意識到,家長被隔離在子女大學教育之外,沒有家長參與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個大學的聲譽不完全建立在學校名氣和師資力量上,而是建立在一批批走出校園的校友身上。哈佛不是因為它排名第一而出名,而是有了奧巴馬、蓋茨等名人校友才出名。
對中國家長來說,何時護送孩子上大學不再擔心路上安全,而是為了解孩子的學習環(huán)境,為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間建立互動關(guān)系,那人才輩出的大學就指日可待了。(曉詩)
(責編:劉寶琴)
- 2009-09-10給大一新生獨立放飛的空間
- 2009-09-10團隊換人替馬英九拆彈 為新生代鋪路
- 2009-09-11大學新生,你的名字不叫“嬌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