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的劉曉(化名)每隔幾個月就會定期寫封遺書,對母親、兒子和財產進行安排。據說,白領定期寫遺書已經成了潮流。(《重慶晚報》9月22日)
白領定期寫遺書真成了“潮流”嗎?我們首先要搞清,從理論上說,占白領總數的百分比達到多少才能斷言成了“潮流”?新聞是這樣論證的。一是典型事例。34歲的劉曉是一家房產公司的行政經理,身體健康。無論如何,一個劉小姐不能形成“潮流”啊。二是典型單位的情況。在廣州、南京、重慶,都有不少都市年輕白領提前寫遺書。僅以重慶分析,記者了解到,基本上每月都會有1-2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到市公證處做遺囑公證。就是說,一年有10-20個年輕人進行遺囑公證。重慶市的白領總數是多少?占比多少?恐怕也不能說成了“潮流”。三是隨機調查。記者通過QQ、電話和街頭隨機訪問等方式調查了30多位市民, 只有20%表示自己可能也會考慮。而20%只是可能會考慮寫,畢竟還沒有寫啊??梢姡^白領寫遺書成潮流,而且是“定期寫遺書成潮流”純屬記者想象,其含水率在95%以上。
其實,有些記者胡編亂寫早已成了習慣。就以報道白領動態(tài)的新聞而言,有的記者只要看到一兩件新鮮事,就添油加醋地吹噓起來。過去的吹法有兩種,一種是說白領干什么“已成時尚”,例如“擺夜攤成為時尚”,“開荒種菜成為時尚”,“中午健身成為時尚”等等;一種是說白領中出現“某某族”,例如“啃老族”、“捧房族”、“協(xié)議結婚族”等等。究竟有多少人才能稱為“已成時尚”,有多少人才能稱為“族”,其實沒人說得清楚。
從編造“時尚”和“族”到吹噓“潮流”,是無聊新聞升級版。一些記者寫作的范圍就是生活的圈子,甚至是自己的影子。如此平淡的生活不靠添油加醋當然不能吸引眼球。為什么不去接觸火熱的生活,不去反映偉大的社會變革,不去了解我們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從實踐中吸取營養(yǎng)?這樣的新聞與操作方式,當然不可能有好的結局——連遺書也不用寫。
- 2009-09-22白領定期寫遺書成潮流 擔心遭遇不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