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評論:海歸博士擺地攤,夢碎時分已枉然
南開大學本科畢業(yè)、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后孫愛武歸國后,卻“找不到”工作,“被迫”在農(nóng)貿(mào)市場擺地攤,每天靠煮土豆、紅薯充饑,露宿街頭數(shù)月,一個不滿周歲的孩子被未成年人保護中心收容——這兩段看似“不相干”的人生經(jīng)歷都發(fā)生在留美博士后孫愛武身上。從今年8月至今,孫愛武就一直“蝸居”在北京海淀的一處農(nóng)貿(mào)市場擺攤。(11月19日武漢晚報)
博士后、擺地攤——兩個極具強烈反差的新聞元素結(jié)合在一起,無疑是一篇絕好的新聞,但是,筆者卻從中讀出了無奈、苦澀和義憤。
憑著孫愛武在塑料方面的專利以及多年來在化學方面研究的成果,說孫愛武是個人才當不為過,這樣的人才雖然不值得用多少個師去換取,但仍然為我們國家所需要,而讓這樣一個國家有用之人才流落街頭,擺起地攤,就不唯是孫愛武人生的失意,也是中美國教育的失敗,更是人才管理部門的失職。
孫愛武擺地攤,應當是多重原因所致——剛從國外回來,在理念和認知上與國內(nèi)有些不同,如他總認為自己是個人才,便坐等“伯樂”上門,與用人單位缺乏有效溝通,從未投遞出一份求職簡歷,造成與一些機會失之交臂;精神上過于偏執(zhí):要求獨自帶領課題、具有一流的試驗條件、年薪要求在8萬到13萬美元以上、露宿街頭、拒絕救濟……這些都成為他找工作受挫的攔路虎。當然,孫愛武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事業(yè),所以才會拒絕施舍性的安排和救濟,但在目前居無定所生活無著的情境之下,特立獨行的個性首先要有生存的基礎和資格。
孫愛武的地攤上沒有什么稀奇寶物,多是手套、帽子、圍巾等日用品,因為做生意不是他的強項,效益不會多好。現(xiàn)實中,有很多人喜愛到地攤上淘寶,筆者猜想,經(jīng)此報道,會有科研院所和用人單位慧眼識才,到孫愛武的地攤前淘寶,向他伸出橄欖枝,而這些人共有一個名字叫伯樂!
此前,總有人說趁金融危機到美國抄底人才,現(xiàn)在“有才自美國來”,省卻了我們漂洋過海辛苦尋覓,相信有關(guān)部門和用人單位不會視而不見吧。期盼孫愛武好運,早日結(jié)束擺地攤生活。
- 2009-11-20海歸博士擺地攤,夢碎時分已枉然
- 2009-10-29海歸低薪求職敲響盲目留學警鐘
- 2009-10-28海歸低薪求職敲響盲目留學警鐘
- 2009-10-27海歸之死與“殘酷”的學術(shù)圈
- 2009-10-26誰逼死了海歸博士?
- 2009-10-23海歸博士死于大學的“大師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