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招生如何走出“掐尖”慣性
繼上海4所大學自主招生考英語不考語文引起廣泛爭議之后,北大和清華又爆出自主招生互搶生源的新聞。(《京華日報》2010年1月27日)
大學之間互搶生源,早已見怪不怪了。但在大學自主招生改革如火如荼進行時,大學仍然墮入搶生源的慣性,倒有點令人詫異。
中國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的招生,最主要的弊病就是“掐尖”。高考從高分到低分排序,錄取從高分到低分排隊……給世人的感覺是層層掐尖,仿佛唯有分數(shù)冒尖的才是人才,其它則是庸才、非才。
“掐尖”法招生的慣性思維存在兩個誤區(qū):一,尖子到底是不是才?是真才還是假才?二,教育是為尖子服務還是為大多數(shù)人服務?
誰都知道,當今世界一流大師諸如愛因斯坦、牛頓、華羅庚……他們中學時代乃至大學時代,學業(yè)成績并不突出,算不上學業(yè)尖子,但他們最后還是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相反,自中國78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年年熱炒的高考狀元不在少數(shù),可又有幾人最終成為同時代耀眼的科學明星?
可見,“掐尖”是掐不出人才的。真才的培養(yǎng)除了學校因素外,還有更重要的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
相關新聞
- 2010-01-15法國重點大學招生改革爭議的背后
- 2010-01-26既是自主招生不考語文又何妨
- 2010-01-26六高校自主招生為何不考語文
- 2010-01-18自主招生,別再“刁難”孩子了
- 2010-01-26自主招生不考語文:阿Q新年現(xiàn)身?
- 2010-01-22自主招生聯(lián)考目的是選拔超人嗎?
更多>>視頻現(xiàn)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