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兩會要“像政治集會”,兩會不要“像春晚表演”
有網(wǎng)民批評春晚時調(diào)侃:春晚不能像兩會,兩會不能像春晚。這話頗有幾分“惡搞”的意味,前一句說的是春晚節(jié)目不能太多藝術(shù)與諷刺,而缺少娛樂因素;后一句批評有的兩會提案不能太多現(xiàn)實與貼民,看起來很搞笑像小品。一句話:鬧擰了。或許有人會說,這話不很公道:兩會也可以“生動活潑”,這也有利于吸引民眾眼球進而關(guān)注公共話題,不一定總是板著面孔拒人千里。這話不假,問題在于:不能只是把上兩會當成了上春晚,光記得舞臺上擺幾個POSE,盡量被閃光燈聚焦,卻毫不在意這POSE是不是像芙蓉姐姐一樣缺乏意義。
每年兩會結(jié)束,媒體都會評出一些經(jīng)不起推敲、明顯信口開河的雷人提案(比如“女性做家務,老公應支付工資”之類)。但回過頭看,越荒唐的話題越有可能成為輿論熱點,大家以“討伐”的名義加速傳播,雷語作者盡管頗像丑角,但好賴也能把自己搞成公眾人物。這種怪象確實有娛樂性,但對兩會本屬稀缺的政治資源顯然是一種浪費,讓人痛心。
5.兩會要“開方服藥”,兩會不要“諞諞拉倒”
每年兩會前,媒體都會征集民意民情,努力呈現(xiàn)老百姓最關(guān)心的熱點重點。冷觀歷年熱點議題,不得不說,有很多民生積弊是被反復討論,卻總是沒有“破冰”下文的,這也成為兩會“泡沫說”的來源——— 代表委員在兩會上以維護公平正義的面孔搞一通 “望聞問切”,卻不能“開方抓藥”,也不管公權(quán)力照不照方抓藥、肯不肯吃藥,結(jié)果很多民生話題只能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擱置上一年,來年拿來再說。如果嚴肅的公共討論是“三月來了四月走”,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老百姓就會感覺,你代表委員跟俺在自家炕頭上發(fā)牢騷差不多,“不管用”,難免要有所失望。
任何民生問題的討論,最后都要“使事情進入一個可治理的狀態(tài)”,進入可治理狀態(tài)本身不是解決問題,但卻可以使解決問題成為可能——— 很多改革的確復雜,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但你總要有個開頭,破個題,給出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不能總讓改革顯得遙遙無期。代表委員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媒體評論員,覺得自己能充分說說意見就不錯了,你們還有憲法賦予的監(jiān)督權(quán),“諞諞”之后,更需要去追問、監(jiān)督那些要害問題的實質(zhì)進程。如果滿足于一年制造一次漂亮的表達泡沫,并不是正常的參政議政,也不是中國式代議制度應有的“特色”。
結(jié)束語:
“兩會要什么”,寄托著我們的期待;“兩會不要什么”,表達著我們的提醒。今年的兩會之幕剛剛開啟,我們希望能多一些“要”,少一些“不要”。畢竟,一個高質(zhì)量、經(jīng)得住“圍觀”的兩會,方能有效律動中國的民主政治,方能衍生出民眾之福。
- 2010-03-02“兩會”應解決五大問題
- 2010-03-01兩會熱詞排行說明了什么
- 2010-02-27兩會網(wǎng)絡問政是真實民意直通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