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橫山縣一起關(guān)于礦權(quán)糾紛的官司,在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過程中,卻收到一份來自“陜西省政府辦公廳”的函件。 在這份函件中,關(guān)于“我省的意見和請求”有這樣的表述:“省高院一審判決對引用文件依據(jù)的理解不正確”,“如果維持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判決,將會產(chǎn)生一系列嚴重后果”,“對陜西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大局帶來較大的消極影響”。 據(jù)知情人士透露,該函雖以陜西省政府辦公廳的名義發(fā)送,實際上是由陜西省國土資源廳起草。(《中國青年報》8月2日)
其實從行政級別上講,即便是陜西省政府向最高人民法院審理公函,最高院的行政級別也比陜西省政府高,陜西省政府無法從行政級別上向最高院施壓。何況,最高院的人財物也不在地方,行政施壓更無從談起,如果說能對最高院起到一定壓力的,也許就只有這一句話:“對陜西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大局帶來較大的消極影響”,也就是說,用維穩(wěn)來給法院的審判施加壓力。
這一招為許多地方政府試用過,從省級政府至鄉(xiāng)鎮(zhèn)政府,而且屢試不爽。前不久,重慶市涪陵區(qū)李渡新區(qū)管委會也為一件民事案件給區(qū)法院發(fā)函,稱如果不按管委會意思判決,“將會造成原告纏訴或者上訪,并且不利于處理另外三戶養(yǎng)殖戶的訴訟。我們想:這也是一二審法院都不希望發(fā)生的后果!”以此來威脅法院。因為,地方政府深知,“維穩(wěn)”不僅是各地政府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wù),也是司法機關(guān)有頭上的重要政治任務(wù),法院審判不可能不考慮“維穩(wěn)”的需要,因此,當?shù)胤秸疅o法直接通過人財物的壓力來對付上級法院時,他們就祭出“維穩(wěn)”來對法院施壓。
這里,地方政府巧妙地偷換了概念,他們將一個司法問題轉(zhuǎn)換為政治問題,從而從政治上給法院審判制造了巨大的壓力。比如說,陜西省政府辦公廳發(fā)公函干涉的這起案件,其實不過就是一起普通的民事案件,是兩個民事主體之間的合同糾紛,法院按照法律進行判決就是了,根本談不上是什么“維穩(wěn)”的政治事件。而作為案件的第三人的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卻是假借陜西省政府辦公廳,舉著省政府的“尚方寶劍”,將一個簡單的民事案件轉(zhuǎn)換為一個政治事件,其實不過是借著公器為當事人牟利,說不定其中還有官員的個人私利摻雜在里面呢?
其實,“維穩(wěn)”也沒有什么神秘,法院在審判中依照法律進行公正判決,是最大的維護社會穩(wěn)定。法院是作為中立的第三方,其居中裁決,涉及兩個對立雙方的當事人的利益,在許多時候,無論判決那一方勝訴,另外一方也會認為自己利益受損,可能要進行上訪等舉動。所以,法院在判決中的“維穩(wěn)”,不是認為那一方可能會上訪就判決那一方勝訴,這樣的判決無助于社會穩(wěn)定,因為敗訴的一方同樣會采取上訪的舉動。法院在審判中的“維穩(wěn)”,最關(guān)鍵一點就是要公正司法,按照法律進行判決,同時做到程序正義,耐心說理,讓敗訴的一方心悅誠服,不再上訪或者采取其他過激舉動。像陜西省政府辦公廳以政府名義給法院去秘密公函,給法院施加政治壓力,這在對方當事人看來就違背了程序正義,最終對方當事人對判決不服,同樣也會采取上訪和其他過激舉動,最終無法維護社會穩(wěn)定。
法院公正審判本身就是最大的“維穩(wěn)”,政府機關(guān)不是通過公開的訴訟程序向法院提交意見,而是搞秘密公函施加壓力,這才是制造社會的不穩(wěn)定。政府給法院秘密公函可休矣!
- 2010-07-30中國法院將建立涉軍案件審判工作組織機構(gòu)
- 2010-06-01陜西法官討要煤礦分紅勝訴續(xù):審判長錯判被記過
- 2010-05-22最高法副院長談行政審判:把人民群眾合法權(quán)益保護到位
- 2010-05-21審判長解釋文強案二審維持原判依據(jù)(組圖)
- 2010-05-13一篇特殊的“文強審判長日記”
- 2010-04-23重慶高院否認涉黑案件審判擴大化
- 2010-04-14文強一審被判死刑 審判長公布量刑依據(jù)
- 2010-02-06上海法院以“三合一”模式審判知識產(chǎn)權(quán)案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