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將愛》等國產電影各霸院線、吸金吞銀之際,人們從廣電總局公示的電影拍攝許可立項中有一個驚奇發(fā)現,2011年電影人都想到一塊兒去了,如果這些電影都拍出來,銀幕上將同時出現“五個關云長,四個孫悟空,三個穆桂英,三條白蛇,三桌鴻門宴……”導演喜歡撞車,電影不斷撞墻,觀眾只能撞鬼。
國產電影早已進入啃老時代,懷舊就是票房,越老越吃香,冷飯拿出來炒炒,加點蔥花大料,做足宣傳造勢,刺溜一下,就是億元票房。但仔細分析你會發(fā)現,這些電影都靠吃老本,老本是什么,就是由時間累積起來的壟斷資源,是一部全新的作品短期內無法與之競爭的口碑、懷舊。比如電視劇版的 《將愛情進行到底》當年勾魂奪魄一樣吸引了萬千少男少女,如今他們都長大了,正好是拍一部電影收割他們錢包的季節(jié)。
看一部國產電影一般會經過四個階段:起初以為是在講一個故事,接著以為是在宣泄一種情緒,看著看著發(fā)現不過是在耍些貧嘴,最后恍然大悟這幫哥們兒主要是看中了你的錢包。
這樣的國產片為什么這么多?從策劃到執(zhí)行,從編劇到發(fā)行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能找出一些問題。但我認為應該從一劇之本的劇本中去找原因。我們知道,電影編劇在中國始終沒有成為一個體面的行當,導演已經繁衍到第六代,編劇卻像野種一樣連家譜都進不了。這與好萊塢對編劇的尊崇不可同日而語。說出來讓好萊塢笑掉大牙的是,中國電影劇本至今甚至沒有一個統一的格式。
電影編劇是一門跟寫小說、編話劇完全不同的專門手藝,在國外它早已成為一個可以進一步細分的專業(yè),它包含故事、情境、臺詞、細節(jié)等諸要素,任何一塊短板都會讓電影變成一只破桶。講故事尤其是一門精致的藝術,如何設置障礙,如何吊起觀眾胃口,如何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這些在西方早已被總結成規(guī)律,寫進了教科書。然而奇怪的是,到了中國,電影不得不像一個重新發(fā)明輪子的車夫一樣,做一些無效而重復的勞動。以《唐山大地震》為例,當陳道明扮演的父親得知女兒懷孕,就找她的男友去算賬。影片的張力集聚,亟待一個爆發(fā),任何一個好萊塢導演到這里都會用一場拳打腳踢來解決矛盾。但是馮小剛卻用一個耳光草草掩過,故事一下子就頹掉了。
如何能讓國產電影再少出些“爛片”呢,那恐怕要跳出電影說電影。我個人的感覺,如果照這樣的趨勢發(fā)展下去,相當一部分國產電影將成為一個排放源,流經之處,草木荒蕪,偶有收獲,也是含有重金屬的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