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標到臺前后,L女士在自己負責的版面上撰文討論“陳光標給臺灣帶來的沖擊”。她寫道:“臺灣民眾對大陸現(xiàn)狀的‘無知’,讓很多大陸人頗感驚訝”,因為臺灣人問著:“大陸有電梯嗎?”“大陸也有紙尿布?”“臺北這種塞車現(xiàn)象北京沒有吧?”而陸客的出手豪爽,消費力驚人,卻普遍被(臺灣人)認為是“官方有錢,民間貧窮”。
L認為陳光標到臺行善“原本是一個讓臺灣看見大陸民間真實成長的例子,同時也可借此了解大陸人不怕張揚的社會氛圍以及大陸慈善體系的運作”,但預設立場、報道角度狹隘的臺灣媒體卻逼得陳光標在媒體鏡頭面前“演練”一番,以雙手贈上紅包并且一鞠躬。于是,“臺灣人的‘自尊心’再次得到滿足,你看,我們教會了大陸人‘尊重’這兩個字怎么寫,然而,臺灣也再次失去了一次深度了解大陸的機會。”L犀利地批判著。
接下來,她總結道:“其實,臺灣各界對大陸并非‘無知’,而是不愿意接受,昔日的‘窮親戚’如今不窮了,比我們有錢了,還帶著現(xiàn)金來撒了,情何以堪”。L引述她大陸友人的話說:“大概是臺灣人只有一點自以為比大陸人有錢的可憐自傲,陳光標此舉是粉碎了他們的這點自傲吧?”
自認向來期待臺灣民眾能更“深度了解大陸”,對于某些片面報道、解讀大陸的臺灣媒體頗感不滿的我,在讀完L文章后竟也不舒服了起來,甚而有些怒氣。怒氣何來,是因為“狹隘的地方意識作祟”嗎?我必須面對,必須自我解剖。
細細想來,勾引我不滿的,不在于L點出了確實存在某些臺灣人(我可能也是其中一員)心中的“無知”、“自傲”與“偏狹”,而在于那種“全稱命題”的書寫方式:“(你/他們)臺灣人”、“(我們)大陸人”。
毫無疑問,這種“全稱命題”很容易加深隔閡、產(chǎn)生對立、激起敵意,在人為塑造的“我群”與“他群”間開啟一波波的“筑墻運動”,不是陳光標喜歡展示的“錢墻”,而是“心墻”,是一層層心靈的隔膜。就我所知,一些報社同事對L的文章就頗不以為然,如果大伙也回敬L的文章以“他們大陸人就是如何如何……”那么諷刺而悲哀的事情就會發(fā)生:在這個自許兩岸交流平臺的媒體里,一道道“心墻”竟沿著兩岸界線堆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