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0日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我國將采取促進競爭,完善物流體系,轉變和創(chuàng)新零售模式,減輕零售企業(yè)負擔等措施,解決部分國際品牌奢侈品在我國的銷售價高于海外價的問題。
此消息一出,國內消費者當然很是振奮。眾所周知,部分海外市場是沒有關稅的。以香港地區(qū)為例,由于實行零關稅政策,香港多數奢侈品、電子產品售價比內地便宜得多。支持陳部長言論的現實基礎還在于,很多歐美品牌的原料都是從我國出口的,甚至有些品牌鞋類、電子產品的加工環(huán)節(jié)都是在我國境內完成的,但我國消費者卻要為此掏出比其他國家消費者貴得多的價格,這顯然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但是,按照財政部門的設想,商務部的努力卻有化為無用功的危險。同樣是在這個論壇上,財政部長謝旭人表示,作為“十二五”稅制改革的一部分,財政部對完善消費稅制度的基本構思是,“將部分高檔消費品納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此消彼長,看來所謂奢侈品“降價”對我國消費者而言,仍是難以企及的愿望。
奢侈品云者,其實本來和普羅大眾也不貼邊。換言之,一旦價格平易近人,那也就不再是奢侈品了。說穿了,奢侈品或許有一定的設計或做工優(yōu)勢,但其賣點始終是定價。倚靠定價高舉高打,奢侈品牌對尋常人來說才有起碼的神秘感。
本來,作為普羅大眾的我們完全可以對奢侈品是否“降價”抱無所謂態(tài)度。但縱觀消息由來,卻又讓人覺得此事不可等閑視之。吊詭之處在于,一邊是商務部,一邊是財政部,都是正經八百的衙門口,且都言之鑿鑿。到底哪邊說得對?到底哪邊說了算?
我們當然不能奢望國家為奢侈品出臺一個發(fā)展規(guī)劃,以中央意志統(tǒng)一各部門的行動,但在針對奢侈品的價格方向方面,兩部門的思路不能打架。不能一邊在致力于提高奢侈品的最終消費價格,一邊在致力于降低奢侈品的最終消費價格,否則,便大有浪費行政資源的嫌疑。
更重要的是,奢侈品“降價”問題是面鏡子,可以體現出政府對刺激消費到底有多少誠意。目前,我國對于中高檔消費品的進口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日本。算上在國外旅游時采買的規(guī)模,可能已超過日本。政府降低這個領域的稅負,完全可能帶來相當明顯的消費增量。我們天天講刺激消費,不能光說不練。
再進一步,我國稅制本來就存在一定改進空間。以往,我們重在對流轉環(huán)節(jié)征稅,企業(yè)、個人稅負較重,社會經濟交易成本較高。從刺激居民消費、整肅稅收秩序的角度看,加稅都是不必要的,無論是對奢侈品還是對一般消費品,都宜抱著“讓利于民”的思路。
作為普通消費者,筆者在這一問題上很想陳述三個愿望:一是希望政府能切實降低消費領域的稅負水平;二是希望商家們能夠不再玩弄“出口轉內銷”的把戲,努力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三是咱們的政府和企業(yè)家都要齊心協(xié)力爭口氣,目前世界上最有名的100個品牌中沒一個是中國的,很希望能看到身邊的國貨成為受世界人民狂熱追捧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