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首善”陳光標在云南盈江地震災區(qū)向兩個寨子的群眾發(fā)放救災款,每人200元。不過,他在派錢后與村民舉錢合影的照片在網上引發(fā)爭議。對于自己的慈善行為被定義為“暴力慈善”,陳光標在3月20日北師大公益研究院主辦的一個研修班上作出回應:“我覺得‘暴力慈善’這個定位非常好,因為當前中國慈善事業(yè)的大發(fā)展必須要用‘大暴力’去推動。”(3月21日《京華時報》)
我本人對陳光標先生充滿敬意。高調也好,炒作也罷,陳光標畢竟是在拿自己的真金白銀做善事,畢竟讓無數窮人或災民得到了救濟,在中國慈善事業(yè)尚顯貧弱、多數富人尚不懂回報社會的現實背景下,陳光標的善舉顯得難能可貴。但毋庸諱言,我對陳先生的敬意也在發(fā)生變化——如果說汶川大地震后的陳光標讓人敬佩得特別純粹,現在的陳光標則讓人敬佩得有些糾結。他扶貧助弱的情懷令人感佩,但他拿出的真金白銀卻越來越像“嗟來之食”。人們希望更多貧困人群受到救濟,但卻不希望他們的人格尊嚴受到傷害;人們希望中國慈善事業(yè)獲得大發(fā)展,但卻不希望依賴“暴力慈善”的方式。
肯定陳光標的善舉,并不意味著不能對其慈善方式表達異議。陳光標的本意在于以高調慈善號召更多人加入慈善行列,推動中國慈善發(fā)展,初衷很好,但實效如何有待觀察。慈善本是至善至美的高尚行為,很多人“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暴力慈善”無論如何算不上一個褒義詞,當溫情脈脈的慈善與“暴力”聯系在一起,慈善的聲譽會不會因此受到損害,顯然值得關注。如果慈善異化為施舍,甚至異化為一種缺少溫情的“暴力”,這樣的慈善將會吸引更多人加入還是讓更多人望而卻步,這是一個問題;而“暴力慈善”是否有助于中國慈善事業(yè)的長遠、健康發(fā)展,這同樣是一個問題。不管怎樣,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陳光標先生在高調慈善的同時能夠更加注意方式方法,在扶貧助困的同時能夠更加尊重受助者的人格尊嚴,那么這樣的慈善行為無疑更具號召力,更能為慈善增光添彩,更能推動中國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
在某種意義上,貧困人群之貧困,一在于物質貧困,二在于精神貧困——缺少社會尊嚴,人格不被尊重。中國人向來有“人窮志不窮”的精神傳統,即使物質貧困,也要追求精神富有,足可見中國人多么在意面子和尊嚴。而“暴力慈善”在緩解窮人物質貧困的同時,卻讓他們進一步陷于精神貧困,這是否有悖慈善的本義?行善者只顧自己高調做事,享受眾人歡呼的熱鬧場面,卻不顧及受助者的心理感受,這是否是另一種殘忍和自私?慈善行為高調與否并不是問題,是否尊重受助人卻顯然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