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櫻花開放時節(jié),武漢大學又成人潮涌動的熱點,同時,也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櫻花開放人潮涌,這是不變的,而與之相關的輿論熱點是變化的。
曾經(jīng),輿論熱點主要在該不該看。日本櫻花,始植于國土淪陷時期,有人認為賞花即是忘恥。學校有過解釋,武大櫻花,也傳遞中日友誼,不少品種,是上世紀70年代中日關系改善后田中角榮首相贈送,由周恩來轉送。武大賞櫻曾有“和服事件”,一對母女著和服照相,被幾名學生轟趕,引起很多討論。
今年,熱點則是門票。網(wǎng)上有“櫻花斂財”的指責,武大有并未斂財?shù)幕貞洪T票沒有800萬,只有100萬,用于志愿者和工作人員的加班補貼,用于櫻花(估計是培育、養(yǎng)護吧),用于賞櫻期間的基礎設施,小部分用于資助貧困生。用途說的都正當,但還沒有回答好“沒有800萬”。櫻花期間,每年游客一百多萬,這才使校園變擠,人均10元門票,少說上千萬。如果只有100萬,豈不是說游客九成沒有買門票?
很多人說,門票是應當收的,關鍵是門票錢到哪里去了。我的想法不同,關鍵不是門票錢到底有多少,用到哪里去了,而是收門票還是不收門票好。注意,我說的不是該不該收門票(收和不收,都可以談出很多“應該”),而是收好還是不收好。
游人如織,校園太擠、太吵、太亂,“正常的教學科研環(huán)境”受到干擾,學校管理負擔加重,這都是客觀的。然而,因此而收門票,我不覺得肯定比不收好。前面已說了,收門票,只有一成游客買票,并未控制得了人員流量,就算百分之百買票,是不是能夠減少游客量,也難說。
在一本著作中讀過,有幼兒園家長不按時接孩子,使老師不能按時下班,園方收取“看護費”,希望解決這個問題,結果不按時接孩子的家長越來越多,因為不付費時,更多的家長會對拖延接送有抱歉之意,而拖時付費使家長們在耽擱了老師的下班時間后變得心安理得。
櫻花收費,也可能產(chǎn)生類似效果。不收費,游客可能還有“做客”的心情;收費,反而不僅難以減少流量,而且可能使客人變成消費者,賞櫻成為消費活動,游客成為消費活動的“上帝”。擠、吵、亂,也許不是更少而是更多。我當然并不認為游客應該這樣,只是提醒購買門票客觀上可能使人的心理產(chǎn)生微妙變化,影響到賞櫻中的行為。
很少有大學能夠像武大這樣,一年一度地吸引上百萬人前往?,F(xiàn)在,有太多的人說學校不是旅游景點,校園應清靜。我同意校園要清靜,這是適度而非絕對,但我不同意學校不是旅游點的說法。旅游參觀不是學校建立的目的,但國內(nèi)外確有不少大學就是旅游的景點,聲望高、歷史久的大學像哈佛、牛津、劍橋等,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去逛一逛。北大校園、集美學村、云南大學等,也不乏人觀光。
大學不是中世紀的經(jīng)院,而是現(xiàn)代高等公共教育機構,大學本不能門禁多多。香港大學是真正的彈丸之地,仍然校園和校內(nèi)食堂等都向市民開放。武大游客只在櫻花時節(jié)集中爆發(fā),難免造成一些麻煩,但影響不了教學科研質(zhì)量,也不會太大地影響學校的秩序,畢竟這些人是去賞花游園,而不是去揎腕攘臂,提出什么主張。
大學屬于社會,開放大學校門,也算是對社會的回饋。賞櫻每年數(shù)日,煩難不能說沒有,但眼界宜放大。中國古代私家園林,不少也在春日里大門敞開,比肩接踵。牛津劍橋的劃船賽,不只是大學的盛事,也是市民的節(jié)日。開放包容是大學精神,不只面向?qū)W術和思想,也包括面向社會。武大賞櫻,每年人潮涌動,每年出些話題,很正常,而且很有意義。例如關于武大櫻花該賞不該賞,爭議一下,不管持何種觀點,至少也是對歷史以特殊方式加以記憶,而賞花與記史關系如何,不妨大家自己去處理。例如“和服事件”,可讓人思索一個人是否有權因歷史情感而干涉他人的自由著裝。武大櫻花該不該售賣門票,則可以讓人思考大學與社會的關系。話題能深化人們的認知。
像武大賞櫻這樣的盛事,自然而來,也應自然而對。獨此一份的景象會成為一屆屆學生關于大學與青春的基本記憶,也會成為人們觸摸學院、熏沐文風的契機,年復一年,必有文明積累、風俗易變之功;有幾百年歷史,就是一所大學、一座城市、一個社會的文化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