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席哈佛中國論壇期間,由哈佛和MIT中國留學生舉辦的“中國教育評論”和“北岸”論壇,邀請我參加他們的討論活動?;顒颖緛頊蕚浯蠹夜餐懻撊齻€小時,最后變?yōu)槲抑v一小時,回答問題兩小時20分鐘,這幾乎成為我所做的時間最長的講座。
在哈佛校園,隨便走到哪,都能看到為學生討論準備的小會議室、活動室,咖啡廳和學生活動中心也是討論場所,我常在這些地方看到一個小組在一起熱烈討論。而“中國教育評論”周六上午固定活動,從未間斷,負責人在活動前把活動消息、安排發(fā)給所有學生,每周都和大家一起商議主題。對不少中國留學生,這也成為周六固定“節(jié)目”。
我這次講座,是負責人“見縫插針”安排的,他曾多次與我溝通形式和話題,可見其對平日常規(guī)學生活動的用心。在哈佛做交換生的一位學人告訴我,哈佛給他的最深印象就是研討會,每次研討的準備需十分充分,包括閱讀多少圖書,準備討論問題,一門課要求閱讀10本書十分常見。在國內(nèi)一個學生一學期能選修10門課,在哈佛選修五六門課也會被認為是“大牛人”——哪有那么多時間把要求認真閱讀的書讀完?與哈佛教學特點對應,其圖書館之多讓人咋舌,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圖書館,還有各種專業(yè)圖書館。上學真是在“讀書”。
我的講座中,提問時間長達兩個多小時,而且每個問題都顯現(xiàn)出提問者的思考,可見“訓練有素”。我國國內(nèi)大學近年來在倡導大學生的質(zhì)疑和創(chuàng)新精神,可在國內(nèi)大學的課堂和講座中,學生不愿提問卻是比較普遍的景象。這與沒有討論、提問的習慣有關。
“聽到南科大的改革設想,我們都很振奮,有很多同學說,如果南科大的改革成功,回國就把南科大作為首選?!币晃粡募又荽髮W伯克利分校趕來參加論壇的同學說。在哈佛期間,我被屢次問及南科大的教改,這次哈佛中國論壇上,南科大的改革也是教育改革分論壇的核心議題,朱清時校長參加這一討論。我由此想到,假如南科大教改不順利、不理想,這會給海外留學生對中國教改的期盼以多大“打擊”呢?進而,未來又會有多少人選擇回到國內(nèi)大學工作呢?
其實,美國學生也特別關注我國的教育改革,哈佛教育學院博士生Andrew Scott Conning的博士論文就選擇研究我國的教育改革,他思考的問題是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會否有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模式。如果有,這種模式是否將由中國文化、價值觀念等產(chǎn)生。這種研究相比一些中國大學校長說正在建立“建設一流大學的中國模式”,也許更切中核心。
講座結(jié)束后,我在想,今天我們所談的教改,不就為了出現(xiàn)這樣的學校和這樣的學生嗎?那教改為什么不借鑒、參考甚至直接“拿來”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模式、教育管理制度,卻非要自己去探索、走彎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