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廣東湛江老師的網(wǎng)友發(fā)帖,稱收到湛江市霞山區(qū)教育局短信,被要求“扶貧濟困日”捐款不得少于500元。發(fā)帖人所附的教育局捐款通知短信,還根據(jù)不同職稱,提出不同的捐款指標。湛江市教育局接受采訪時回應(yīng)此事,稱只是建議捐款,捐款與否系自愿。
不容懷疑教師網(wǎng)友發(fā)帖反映的情況的真實性,也不必懷疑疑教育局捐款通知是“建議”的解釋,但透過帖子和解釋的字里行間,公眾還是不難解讀出這樣的捐款建議,多少都有著“逼捐”的成分。因為誰都明白,提出了具體捐款建議要求的所謂慈善活動,總是讓被要求捐款的人左右為難地不自在。這樣的慈善活動,本身就缺少了點“慈善”的面目,而多了“兇神惡煞”般的可惡,總是招來抵觸情緒并引起爭議。
在我們這個國度的文化傳統(tǒng)里,應(yīng)該說國人其實并不缺乏慈善之心,諸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施恩圖報非君子”等等,老祖宗給我們留下太多的慈善文化和精神財富,也一直指導著國人的慈善行動。舉世震驚的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全國各地到處呈現(xiàn)“人無論男女老幼,地不分東西南北”的踴躍捐款場景,那份執(zhí)著和熱情,完全能夠讓人感覺得到,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心和善良,這種心甘情愿的行動,是不需要任何的外力強加促成的。但是,屢屢出現(xiàn)的所謂慈善“逼捐”,卻使慈善背上了“黑鍋”。試想,被“逼”出來的捐款,還能有“善”的感覺嗎?如果非要給這樣的捐款安上“慈善”的名義,其實也是假的慈善了,甚至已經(jīng)悖離慈善的本意。因為捐款人雖有“善”的行動,卻缺少了“慈”的本質(zhì)了。
誠然,慈善是需要引導的,但引導不是大張旗鼓地“逼捐”。在國人的骨子里,其實還有著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即“善欲人見,不是真善”,就是說慈善是可以“保密”的,并非得張揚著做,還可以悄悄地干,干嗎非得在外力的“要挾”下,被動地違心地表演給別人看呢?這種表面上的熱熱鬧鬧,無非是政府營造政績的需要,對于慈善并無助益,甚至是適得其反。畢竟每個人的家庭情況、經(jīng)濟條件以及個性有別,都決定了每個人從事慈善的條件或者行事的方式,都可以有選擇的權(quán)利,甚至還有不做的權(quán)利。總是安排整齊劃一的慈善捐款行動,豈能不讓人感冒。
中國式的慈善走到今天這一步,瓶頸或者說癥結(jié),都已經(jīng)非常明了,關(guān)鍵就是行政干預太多了。不久前曝出的上海紅十字會天價餐費,以及剛剛曝出的青海紅十字會常務(wù)副會長疑因經(jīng)濟問題接受調(diào)查時死亡,對于步履蹣跚的慈善事業(yè),都無異于是雪上加霜。在這樣的形勢下,有的地方還在搞什么“逼捐”式的慈善,實在是背時得恍若隔世了,簡直是在綁架和消耗慈善,而不是在弘揚和光大慈善哪。
原文鏈接:http://sns.fjnet.cn/space.php?uid=696884&do=blog&id=2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