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家具造假事件被曝光后,央視連續(xù)多日播出記者調查報道?!稏|方時空》7月13日的報道說,今年上半年達芬奇家居共有11批木制品,從國內家具企業(yè)采購,先出口至上海保稅物流區(qū),又再進口到達芬奇家居在上海的倉庫,通過“一日游”變身為高檔進口家具。達芬奇家居總經理潘莊秀華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卻只一味哭訴,居然不給記者提問機會,全然不見道歉誠意與糾錯勇氣。
“假洋”品牌在中國的流行為時已久。長期以來,國內消費者形成了“國外的就是好”的觀念,在進口意味著高檔、高質量和高價格的氛圍下,企業(yè)給自家產品起個洋名,在家居、服裝鞋帽等消費品領域幾乎已成慣例。此類假洋品牌,又可分為兩類:一類只是通過洋名字為自身注入一些時尚元素,而消費者也心知肚明,比如美特斯·邦威。另一類則不僅用洋名字,還將明明在本地生產的產品,一口咬定為進口產品,此類行為當屬于虛假宣傳和消費欺詐。
上海市工商局初步發(fā)現并認定達芬奇有三大問題:一是涉嫌虛假宣傳,使用了諸如最大、頂級品牌、最高等絕對用語。二是部分家具產品被判定不合格,如售價92800元的卡布麗緹床頭柜,號稱是實木,實際上是密度板貼三聚氰胺,背后是多層面板。三是大部分家具產品標志不規(guī)范,沒有標明出產地和材質。
通常,廠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是嚴重不對稱的。對識別產品的材質、安全性、產地等關鍵指標,消費者既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信息來源,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動力(成本太高)。這就為廠家欺詐消費者埋下了隱患。
筆者以為,解決上述信息不對稱難題,主要靠政府監(jiān)管部門的監(jiān)管和認證品牌的擔保這兩種機制。確保廠家產品關鍵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準確性,是政府監(jiān)管部門的主要責任所在。而一旦企業(yè)被發(fā)現造假,信任危機會直接造成品牌價值的巨大損失,這會對造假產生一定阻嚇作用。越是大公司、知名公司,其造假成本越高。雙匯瘦肉精事件爆發(fā)后半個月之內,公司股票市值就蒸發(fā)103億,不可謂不慘重。
一些高端消費者之所以愿意花大價錢買達芬奇家具,也正是出于這樣的信任。但現在偏偏知名品牌也在造假,把消費者的信任逼到了墻角。
其造假動因主要為以下幾類:一些企業(yè)本就靠造假發(fā)家,等企業(yè)做大之后想要改掉這一習慣非常之難,“從良不易”。第二,當造假成為行業(yè)性現象,而造假者又能獲得成本優(yōu)勢或更高利潤率時,就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第三,監(jiān)管機構懈怠于監(jiān)管,或者收買成本很低,也會刺激企業(yè)造假的欲望。不能不說,從哈藥集團污染事件、瘦肉精事件直到達芬奇事件,都可以發(fā)現長期存在的所謂行業(yè)“潛規(guī)則”, 監(jiān)管部門的失察是顯而易見的。
令人憂心的是,在幾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尚有一批政府監(jiān)管部門官員被問責。而在今年爆發(fā)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機和產品質量事故中,尚難見政府官員辭職或被問責。監(jiān)管是杜絕產品造假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如果政府監(jiān)管部門只有權力而沒有被問責的風險,結果將是不難想象的。
達芬奇等假洋品牌現象,也折射了中國社會一種很奇怪的心態(tài)。似乎只有國外進口的,才值得信賴。中國雖然經濟總量已雄踞全球第二,但中國制造依然在國際上被打上“低質量、低價格”的標簽,甚至無法贏得國內消費者的信任和尊重。這種崇拜洋品牌、欣賞洋貨的心理,表面上看,是民族自信的缺失。從深層次看,則體現了以下幾點:第一,中國“軟實力”的缺乏,軟實力的基礎則來自創(chuàng)新、價值觀和社會責任。第二,社會信任的嚴重缺失,造假常態(tài)化、普遍化。第三,法治不彰。法治是信任的基石。監(jiān)管部門權力強化、責任缺失,選擇性執(zhí)法和彈性執(zhí)法,使得政府部門公信力下降,公眾不知道該相信什么,最終體現為大量的上訪、群體性事件和謠言的高度擴散性和破壞性。
一個缺失信任感的社會,是難以和諧的。因此,可以這么說,這次達芬奇家具被揭出的密碼,是建設“法治的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破解的密碼。(作者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劉勝軍)
- 2011-07-19“達芬奇”究竟錯在哪里
- 2011-07-18“達芬奇大片”中沒有看客
- 2011-07-15進口貨≠洋貨 達芬奇不應再玩文字游戲
- 2011-07-15監(jiān)管者不能對“達芬奇”再遲鈍
- 2011-07-14達芬奇家具的三思三問
- 2011-07-13監(jiān)管欠作為使“達芬奇”們泛濫
- 2011-07-12為什么“達芬奇”們從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