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在場感與時效性等于無監(jiān)督
www.fjnet.cn?2012-08-16 08:19? 楊于澤?來源:長江日報 我來說兩句
“電視問政”,近兩年逐漸火爆起來,比如江蘇南京已辦多年,廣東省今年辦了,武漢市連辦兩年。近日湖北省也辦了一場“電視問政”,被問的是五個廳的“廳官”,先用電視短片反映問題,再由市民、專家及人大代表逼問“廳官”看法及處理意見,據(jù)說有兩位“廳官”現(xiàn)場認錯。 面對“電視問政”,各地都有官員直嘆壓力大,有些人還弄得滿頭大汗。官員面對上級痛斥,滿頭大汗并不稀奇,但現(xiàn)在被一些市民和專家問得滿頭大汗,這是一種新情況。而在官員滿頭大汗的背后,是“電視問政”模擬了一種公民在場感。在場的市民和專家,不是官場中人,他們只問是非,要求解決問題,這構成對官員的壓力。 這種“公民在場”,對應著一種過大的官員自主性,他們掌握辦事的進度,對于各種是非有著依人性傾向于自利的判斷。相應的監(jiān)督,是內(nèi)部的,因而難免帶著幾許圓滑世故,如果出事了,監(jiān)督會跟上來,但已是事后諸葛。對官員的評價,一般通過年終總結、數(shù)字化考核而來,由于信息不對稱,這種官方評定與民間口碑經(jīng)常落差較大。 但是官之于民,固然官員做事的結果具有決定性,而官員決策、執(zhí)行的過程跟司法一樣,如果缺少程序性保障,往往難有好結果。對于官員,向有“做大事不拘小節(jié)”、“看主流”之說,結果雖然民眾嘖有煩言,有的官員卻可能“主流是好的”,特別是當這種評價出自“內(nèi)部”的時候。但老百姓看重的不是年終,而是在日常事務中評判公仆,并形成他們對政府的整體觀感。 “電視問政”的價值就在于,它跳出了評價官員的年終總結模式,介入過程,直面問題。官員的聲譽,不再是以一年或一個任期為限來慢慢打磨,而是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個或者一系列問題擺在面前,官員必須像醫(yī)生那樣,馬上作出分析判斷,現(xiàn)場開出處方。市民與專家就在提問席上,這是一個“場”、一個監(jiān)督與制約權力的場,官員不按規(guī)則出牌不行。 這樣一個監(jiān)督權力的“場”,也意味著監(jiān)督是當下的,是針對一個個具體問題的,因此監(jiān)督是時效性的。有一種說法,謂“政聲人去后”,它拒絕當下的評判。官員不是一件一件地做事嗎?拒絕就事論事,要到年終才去監(jiān)督,要等出事后才來批評、譴責或處罰,其實于事無補。民眾活在當下,他們要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所以對官員的監(jiān)督跟新聞一樣,時效性是第一位的好品質。 “電視問政”帶給我們的,是對官員實施監(jiān)督的在場感和時效性,但它顯然帶有某種模擬現(xiàn)實的特征,帶有試驗性質。不過,這種電視鏡頭前的試驗,已經(jīng)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有在場感、有時效性的監(jiān)督的威力,具有推廣運用的巨大潛力。既然它如此有用,我們何樂而不推廣運用之?民眾在場,公仆變得更加認真負責,這其實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18]“試行”不能代替問政于民
- [ 02-17]網(wǎng)友敢問書記敢答,這才是真正的問政
- [ 02-16]書記約會網(wǎng)友:網(wǎng)絡問政個案 網(wǎng)絡行政典范
- [ 01-18]有“紅派”,才能網(wǎng)絡問政嗎?
- [ 11-28]微博問政不是一場“運動”
- [ 09-02]微博問政考驗為政智慧
- [ 07-05]誰為群眾網(wǎng)絡問政“罵娘”保駕護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