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轉變作風的難度估計得更高一些
www.fjnet.cn?2012-12-11 16:06? 付小為?來源:長江日報 我來說兩句
相關評論: 新一屆常委們在不同場合的表態(tài)、舉動持續(xù)受到關注。海內外輿論意圖通過解讀語言和行為所傳遞的信息,對未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前景作出判斷。而近一段時間,從轉變文風會風,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等作風轉變上的動態(tài),到七常委出行未清道不封路等中央最高領導層示范,在外界看來,既是政治清風拂面,也預示著中國政治的積極變化。 強調轉變作風,乃至最高領導者躬身垂范,作為一種好的政治氣象,自然會受到廣泛的肯定和贊譽,但從不少過于樂觀的情緒和解讀里,我們看到,一些人對作風轉變的難度認識得不夠,也沒有意識到作風問題的核心指向。 不可否認,轉變官僚主義作風,高層示范有其重要意義和影響作用,然而,表率行為會不會馬上形成上行下效的態(tài)勢?從各地的情況來看,還沒有擺脫表態(tài)文化的慣例。目前的官場習氣和政治文化,有千年歷史文化的浸染,也有幾十年制度特點的慣性,表面上很容易因人而變,最高層的示范影響巨大,本質上卻又變化甚微,沒有形成堅固的價值和制度。一方面是上有所好,下必行之,一方面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目前要警惕的,就是盲目樂觀的情緒,對于高層來說,不能滿足于各級官員的表態(tài),對于民間,也要避免落差帶來的失望,轉變艱難,絕非朝夕,要給予足夠的耐心、信心,支持推動這項改革的層層深化。 文風或語言的變化或許相對容易,講群眾聽得懂、愿意聽的話,不說空話、套話,摸索出一種模式,套用和模仿不會有太大困難。這種表態(tài)也更可能在短時間內見實效,甚至因模式固化而持久。行事作風轉變,通過官員自律和內部監(jiān)督,也會在一定時期內產生政治效應。不過,從改變作風,擺正官民關系的層面,情況是復雜的。 反官僚、反腐敗,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史上,更嚴厲的手段不是沒有運用過,短期內或有效果,但本質上說,都沒能帶來歷史性的轉變,沒能成為清正清明清廉的政治和社會文化自覺。與其說這是歷史慣性,不如說是始終沒有觸及到官民關系的實質。 自古以來,中國的政治敘事中,總有一種“官在上,民在下”的“兩極”認知。對上不對下、敷衍塞責、口是心非,是這種情形下的通病?!八茌d舟,亦能覆舟”,政治勸告式的政治闡釋,講求的是昌明政治的官民平衡,卻仍然局限在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邏輯框架內。當兩者趨于平衡時,國富民強,當兩者關系崩壞,舟覆而權力更迭,又以新一輪的平衡為起點往復,也就有了歷史性的周期。其結果是,無論怎樣強調和反對,權力官僚化卻總像是自然而然,難以避免。 在這個意義上,官僚主義是一種積習,而非與生俱來。一旦權力站在政治舞臺的中央,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言語上的脫離群眾、思考邏輯上的自利傾向、作風行動上的變形走樣,只是官民關系沒有得到本質改變的一種表現(xiàn)。 轉變官僚作風,最終取決于官民關系的變化,通過制度建設,讓人民在政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承認并給予社會自我生長的力量,形成人民對權力的有效監(jiān)督和約束。從高層的行動來看,積極的信號在陸續(xù)釋放,整個社會都應給制度和改革程序設計以充分的時間,不盲目樂觀,也不消極悲觀。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05]“改作風”中央帶頭,愿推及全國
- [ 09-01]走基層:下得去還需抓得“活魚”歸
- [ 02-10]少守“門市部”,多挑“貨郎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