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北京的陳女士怎么也沒想到,平時乖巧的女兒竟然被同學長期“強索”零花錢。她從女兒同學口中得知了信息,馬上問女兒為什么不與她說。六年級的女兒非但沒有辯解,反而一直在哭,這讓陳女士手足無措,而女兒自己則想不到任何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共青團長春市委近期發(fā)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面對不斷涌現(xiàn)的外界壓力,部分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卻沒有“同步提升”。在11至17周歲的青少年中,心理健康差與較差者的總體發(fā)生率為19.1%,比例居高不下。 這則新聞報道傳遞的信息令人困惑:明明是學生在學校里受到傷害,怎么變成了學生抗挫折能力不夠?難道面對同學的傷害,只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就能應對?對于學生的抗挫折教育,當然有必要,但這不能和防止校園傷害混為一談。對于防止校園傷害,事前應該教育學生提高防范意識和能力,在受到傷害之后,要有維權意識,不能保持沉默,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讓其走出心理陰影。 學生遭遇校園傷害,當然可視為遭遇挫折,但這種挫折與學習、生活中的不如意大有不同。后者多與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情緒調整有關——對自己缺乏正確認識,被負面情緒影響,無法理性看待失敗和不如意,失去自信,甚至走極端。對于這類學生,加強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理性對待學業(yè)和生活中的失敗,對自己要充滿自信。而校園傷害則往往是外界給學生帶來的意外打擊,這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情緒沖擊,嚴重影響其自我認知和價值觀,如處理不當,有的學生會懷疑社會、人生,會自暴自棄。對于這類學生需要的是及時救助,而不是要求他們“堅強”、“加油”、“挺住”。 近年來,我國校園傷害事件呈高發(fā)之勢。在討論校園傷害事件時,輿論比較關注對施害者的懲處,卻忽視對受害者的心理咨詢、輔導,甚至還有的媒體根本不管受害者的隱私、內心想法,去采訪報道當事人,這其實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從人性角度分析,任何人遭遇意料之外的傷害,都會是嚴重打擊,對他們來說,需要外界幫助他們逐漸走出心理陰影,而不是漠視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讓他們自己走出陰霾。 對于學生的心理問題,社會和學校要有正確的認知。假如學生遭遇傷害后一蹶不振,我們還認為他們耐挫能力不強,那是不是會讓學生再一次感到受傷呢?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一些社會培訓機構,就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吃苦精神、耐挫能力為名舉辦夏令營,培訓內容就是對學生進行魔鬼式訓練以及體罰。這是不尊重學生權益、身心健康的反教育,結果沒有培養(yǎng)學生的吃苦意志,反而鬧出嚴重傷害學生的丑聞。還有一些針對大學生的培訓也是打著“成功學”的旗號,培養(yǎng)學生如何面對侮辱、潛規(guī)則,包括在培訓時讓學生受胯下之辱之類。前些年還曝出培訓導師性侵學生的事件,其理由居然是,這是在培訓學生“過這一關”。 對學生的挫折教育,是要在正常的生活環(huán)境中,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體驗生活,學會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父母不能包辦代替。在學生受到意外傷害后,強調學生個體堅強面對,把學生的“軟弱表現(xiàn)”斥責為抗挫折能力不強,這不是培養(yǎng)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而是心理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必須有正確的挫折教育觀念,要允許學生在受到傷害之后表現(xiàn)“軟弱”、“無助”,積極傾聽他(她)們的內心所想,和他(她)們一起走出心理陰影,并從事件中學會保護自己,這才是受傷害學生最需要的教育。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wǎng)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閩)-經(jīng)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