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崩瓦解”這個詞,《中國成語大辭典》的解釋為:“像土倒塌,瓦碎裂,比喻徹底垮臺?!彼臅C,無論出自《鬼谷子》《史記》,還是出自《晉書》《宋史》,大致都是這個意思。該辭條又說:(土崩瓦解)“亦作瓦解土崩”,也有書證,是引自《漢書》和《舊唐書》的。“土崩”與“瓦解”既是同義反復(fù),“土崩瓦解”與“瓦解土崩”也就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其實,“土崩”與“瓦解”并不是一回事。在中國歷史上,早就有人指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說是“天下之患 ,在土崩,不在瓦解”。此人便是西漢前期的無終(今河北薊縣)人徐樂。
關(guān)于“土崩”,徐樂是以秦末的陳涉起義為例來闡述的:“陳涉起窮巷,奮棘矜,偏袒大呼,天下從風(fēng)。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涉之所以為資也,此之謂土崩。”在他看來,“土崩”之“土”,原也在“民”而不在“主”,在“下”而不在“上”,在“俗”而不在“政”;“土崩”之“崩”,原也在“民困”“下怨”而“俗亂”。在此三者之間,又有一個因果鏈,“民困而主不恤”則生怨,“下怨而上不知”則俗亂,“俗已亂而政不修”,則土崩之勢成矣,只要有人(即使此人“起窮巷,奮棘矜”,無威無財)振臂一呼,也就應(yīng)者云集,所謂“天下從風(fēng)”,致使星火燎原。秦統(tǒng)治的垮臺,也就在頃刻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