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深處無人知
千年的歲月過去了,輝煌歸于平靜,冶山不知何時早已消失在繁華的鬧市之間了。
“大隱隱于市”,踏破鐵鞋無覓處,如不是熱心的朋友指點,名山面目何由得識?
在喧鬧的中山路側有一歧路口,西折十幾米許,一座殘破的二層舊式小樓兀立。近處峰巒層疊,老榕壁立,石徑通幽。四周寂靜,不見人影,“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沿著石頭鋪就的小路,越過門洞,眼前突現(xiàn)一座崖壁。石壁上題有“冶山(泉山)古跡”。原來這里就是夢寐以求的冶山。
冶山因其多泉又名“泉山”;唐宋兩朝的左衛(wèi)、宣毅、廣節(jié)諸營駐此附近,又稱“將軍山”; 省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壇廟之一城隍廟,也曾依山而建,也名“城隍山”。其時山之廣、名之隆由此可見一斑??扇缃窈喼本褪且粋€縮微景觀,一個絕妙的大型盆景。林蔭中石階曲折,巨巖羅列,亂石崢嶸。青苔染綠的山門旁,有一塊藤蔓交覆的巨石,石上鐫著“獨秀峰”三字。又有“登山道”,拾級而上,數(shù)米之上,就是冶山的最高處了,山高不過20來米。舉目四望,古木參天,而大名鼎鼎的冶山卻一如小丘,匍伏在腳下。風波浩蕩,歲月滄桑,感觸多多,心境悲涼。
峰南巔崖旁有“觀海亭”, 字為清末民初福州閩派詩的首領人物陳衍所題。 亭據(jù)全山之勝,是唐刺史裴次元時廿九景遺跡之一。坡臺上,現(xiàn)立有兩根與古境并太協(xié)調的水泥方柱,這是民國丙子(1936)春永定巨商胡文虎捐資重修又毀后所遺。當時福建省政府主席林森在水泥方柱上留有一段題識,記下了當時重修的勝事。
據(jù)史書記載,漢大將朱買臣“發(fā)兵浮海直指泉山,陳舟列陣席卷南行”,當時冶山濱海。故《冶城懷古》詩有“無諸建國古蠻州,城下長江水漫流”的描寫。臨亭觀海,唐時或還可見“輕帆數(shù)點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遙”(此詩回文),以后歷代雖逐漸再無法領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景觀,但游人仍不絕于途。人們不能忘情于這里的熱鬧,人們分享著這里的無限秀色……
眼前枯枝敗葉,巖壁風化龜裂,人跡罕至,周邊少有的住戶,守著孤寂,虛掩柴扉。
已逝年華的輝煌與滿目的黯淡,連綿不絕的喧鬧與現(xiàn)時的寂寞,是一種強烈的對照。
勝跡一旦廢棄,怎能抵擋得了時光的侵蝕,人為的破壞?冶山我為你的命運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