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文學的筆觸撫摸戰(zhàn)爭的傷痛
來源:東南網(wǎng) 2011-10-26 編輯:黃水來
《別問我是誰》 戰(zhàn)爭中,兒童往往面臨極其深重的苦難。同電影《美麗人生》專注于二戰(zhàn)中的成人視角有著截然不同,《別問我是誰》一書中選取的“我”,只不過是華沙街頭眾多流浪猶太兒童中的一名?!拔摇泵刻斓闹饕ぷ髦挥幸粋€——生存。正因如此,“我”視天底下的所有食物,天生就是用來被偷;“我”毫不在意那些異樣的眼光,包括那些極盡侮辱式的謾罵,除非在饑腸轆轆中餓死街頭;“我”與其說是長了不如說是情勢所逼煉就出一雙特別能跑的腿,否則,只能像那個笨拙的同伴奧萊科,因偷盜食物最終被活活吊死電線桿上;“我”能夠想方設法克服一切難以想象的困難,比如阻隔猶太人隔離區(qū)與外界那一堵堅實而又高大的圍墻…… 作者筆下的“我”,當然不是什么天才,一切如一名懵懵懂懂的兒童,認知不乏迷茫錯亂。一開始特別討厭有人將“我”視為猶太人,甚至對別的猶太人亦不怎么待見?!拔摇鄙踔翆Α伴L統(tǒng)軍靴”(德軍)的漂亮軍服充滿了莫名的崇拜。當被猶太人隔離區(qū)里的“長統(tǒng)軍靴”集中到廣場,要求立正站好時,因向往日后能夠成長為一名威武的“長統(tǒng)軍靴”,“我”對那些連立正都做不好而受到懲罰的人,并未流露出什么同情,哪怕是“妹妹”甄妮娜的叔叔和母親。 米薩只是二戰(zhàn)中兒童的普通代表。透過這個猶太兒童的那雙瞳孔,讀者看到了這樣一幅殘酷的戰(zhàn)爭下的社會場境,即除了無所不在的饑餓,那些人性的丑惡,早已經(jīng)不起殘酷困境的煎熬。記得在《美麗人生》中,那個猶太父親為了給孩子以希望,總是想方設法,給孩子制造樂觀氣息?!秳e問我是誰》這本書則清楚地告訴讀者,二戰(zhàn)時代里,那樣的荒誕近乎絕無僅有,或者講,很可能只是我們本著良好愿望下的某些主觀臆造。 |
相關新聞
熱點推薦更多>>
- ·福建實施"限塑"工作取得較好成效
- ·福州12個小區(qū)年內(nèi)將試點垃圾分類
- ·廈門自來水價格調(diào)整聽證會明舉行
- ·黑龍江雙城雀巢公司被曝克扣奶農(nóng)
- ·廈宣布高崎國際機場將擴容近一倍
互動精選更多>>
東南網(wǎng)旗下網(wǎng)站 | 律師嚴正說明 |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