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你那微薄的幸福感被剝奪了
來源:東南網(wǎng) 2012-10-25 編輯:黃水來
我有在想,當初老舍先生和川端康成兩個人為什么最后會是川端康成攬下諾貝爾文學獎?原因可能是多樣的,以前大家也都討論的最多的就是因為諾貝爾獎是要頒給活人的,而當時,老舍先生被外界說成生死未卜,在評委會無法找到老舍先生的時候,他們就決定找一個亞洲的,最好是東亞的作家,把獎項頒給他。于是,就想到了川端康成,他最后也拿到了那個獎項 ,提名作品是《故都》、《雪國》和《千只鶴》。 然而,我覺得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國家影響力。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1966年,老舍先生無疑在文學造詣上是勝過川端康成的,至少在當時的評委會是這樣認為的。而且,我們知道評委會的成員多數(shù)是西方國家的人,他們也曾覺得他們自己西方的文化是最具優(yōu)雅性與思想性的。而他們當時對老舍先生的認可,就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在文學上的成就。然而,當時因為外界說老舍先生生死未卜,他們就放棄了尋找,可是有誰可以打包票那時的老舍先生是什么狀況,他們甚至都沒有發(fā)動力量去尋找,而是轉(zhuǎn)戰(zhàn)日本尋找下一個替代的人。其實,這與當時國際環(huán)境有關(guān),當時,中國正處于文革時期,基本上的文人都受到了摧殘,在那個時候給一個中國人頒發(fā)這樣一個獎項,無異于與中國政府要員對著干。而,再看看當時的日本,它們進入了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階段,1968年的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絕對量超過德國,躍居到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經(jīng)濟大國。兩相對比,把獎項給日本作家好像變得“錦上添花”。這個世界上錦上添花的事情是最多人愛做的。 再說說這次的莫言先生與村上春樹兩個人的“競爭”,應(yīng)該是說文學上的切磋,或是一決高下?其實文學本沒有勝負之分這種說法,沒有人可以保證每個評委都像是“機器人”一樣沒有夾雜著個人情感,按既定的標準評定文章。更何況,這種標準誰敢來定?誰有資格?如果以機器人來審定文章,那也沒有意義了,是吧?畢竟文章是給人看的,所有的作者都希望通過文字傳遞自己的情感,讓更多的人可以產(chǎn)生共鳴,以達到思想的碰撞。只有真正可以引起人內(nèi)在情感共鳴的文章才是真的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