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戲《鄭紀》,演繹一代廉吏風采。
連日來,仙游縣紀委與宣傳部、文明辦等部門,加緊錄制《蔡襄家訓》專題宣傳片。這是繼5月以來開展征集、評選“好家風好家訓”之后推出的又一個重頭戲。
一則家風家訓,留傳一筆精神財富
千年古邑仙游縣,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美譽。仙游人崇尚“立世重詩文”,歷史上曾孕育4名宰相、5名狀元、13名尚書、28名侍郎、701名進士,出現(xiàn)“科甲冠八閩”的盛況。耕讀傳家、積德行善、倡導忠孝的家訓代代相傳,成為激勵后人的一筆精神財富。
北宋慶歷名臣、端明殿學士蔡襄,為官清廉,被譽為“一代廉吏”,讓仙游人引以為傲。
自古忠孝難兩全,蔡襄則不認同。他在《家訓·論忠孝》中說:“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義也;猶耳目心腹,有身則有之,非外物也……”他兩度出任福州知府,訪察民間有婚葬陋習,致使窮者賤價出售田園房產(chǎn),終身不能償還;富有者則大顯身價,鋪張浪費。于是下令禁止,作“五戒”文以教民:父母對子女,不得有厚薄之分;子女對父母,生須盡養(yǎng),死不妄費;兄弟之間要友愛,莫貪財利而絕同胞之情;求媳婦、妻室,莫計較資財而剖斷男女之愛;居鄉(xiāng)應為良善,莫行欺謾和剝削等不仁不義之事。
要求別人做到的,蔡襄率先垂范。他為次子蔡旬娶妻,不索嫁妝,不嫌清貧,反對鋪張浪費,命其子旬親往迎回。一時傳為佳話,為移風易俗樹立了榜樣。
“家風連著民風社風,家風好,才能民風正、社風清。”仙游縣委常委、紀委書記吳國順說,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弘揚好家風家訓,有助于推動黨風政風的轉變。
今年5月,一場以“傳承文明家風、爭當最美家庭”為主題的好家風家訓征集評選活動,在仙游全縣范圍內(nèi)開展,現(xiàn)已征集到家風家訓文稿近百篇、家風家訓格言百余條,推薦名人名門家訓10多條。目前,縣紀委、宣傳等部門正著手梳理編輯《仙游縣姓氏家訓集錦》一書,全景式展現(xiàn)仙游人代代傳承的哺幼育苗、睦鄰友好、讀書受益、孝親敬長等好家風好家訓。
楓亭埔頭社區(qū)高秋林一家堅持以德治家、學習立家,被評為“十佳最美家庭”。1992年,高秋林退休回到老家,看到許多居民沉迷于打紙牌、搓麻將,十分痛惜。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把藏書、報刊整理上架,辦起家庭文化站,免費向鄉(xiāng)親們開放。后來,他又將臨街的店面騰出辟為書畫展廳和閱覽室。受此熏陶,他的4個孩子和4個孫子都學有所成,且全力支持創(chuàng)辦免費開放的家庭文化站。如今,85歲的老高整理編寫《黃、賭、毒對社會的危害》《和為貴,忍為善》等教材,相繼舉辦了20多次大型書畫義展,以良好的道德風范營造家風,也吸引成千上萬的干部群眾前來參觀學習。
一出鄉(xiāng)土戲劇,演繹一個廉吏風采
戲臺上,草根藝人穿著戲服,化著戲妝,有板有眼地唱、念;戲臺下,手執(zhí)茶壺的老人、用智能手機隨手拍的青年、踩著高凳的兒童無不看得入迷……近日,由仙游縣南方積善社新編推出的廉政大戲《鄭紀》,在度尾鎮(zhèn)埔尾村、榜頭鎮(zhèn)上墘社區(qū)的文化廣場相繼上演,將明代南京戶部尚書鄭紀心系百姓、清廉為官的風采演繹得淋漓盡致,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鄭紀(1438~1513),文賢里上鄭(今仙游縣度尾鎮(zhèn)埔尾村)人,歷任浙江按察副使、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歷經(jīng)英宗、憲宗、孝宗三朝,曾冒死上《太平十策》奏章,希望皇帝“遠奸邪,任忠良,恤民命,興禮教”。他一生愛民重教,回到家鄉(xiāng)后興學勸耕、植樹修橋,創(chuàng)辦了專供窮苦子弟讀書并奉祀媽祖的“積善社”,為百姓所稱道。
在仙游民間,鄭紀官清廉公正、體恤民情的故事流傳甚廣。何不利用本土的歷史文化資源開展勤政廉政教育?
在仙游縣紀檢監(jiān)察部門的支持下,南方積善社根據(jù)民間流傳的鄭紀勤廉故事,整理、編排時長近兩小時的莆仙戲《鄭紀》。通過
鄭紀出世、寄讀九座寺、離家進京、南溪巧遇、功名得中、清風正氣、開倉賑濟、含冤受屈、午門擊鼓、昭雪鋤奸等10個篇章,講述了鄭紀年輕時代的傳奇經(jīng)歷,及其在浙江按察副使任上不畏強權、開倉賑災的故事,彰顯了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負和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的品格。
《鄭紀》從編劇、導演、演員、演出及資金籌集等一律由草根藝人操辦,劇團演出都是義演,沒有一分酬勞,演出的其他花費也是由社會愛心人士捐助的。劇團負責人劉國英介紹說,雖然沒有戲曲基礎,但出于對莆仙戲這一傳統(tǒng)藝術的愛好,以及對鄭紀為官為人的感佩,大家想方設法擠時間排練,希望通過巡回演出把鄭紀的“廉風”“家風”發(fā)揚光大。
“為官要清廉,為人要積善,祖先留下的家風家訓,我們后人要遵循,要傳承。”在埔尾村,看了這出戲,一位自稱為鄭紀后裔的鄭大爺這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