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_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下卡精品_国产一区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a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專題> 福建記者臺灣行> 記錄 > 正文

重返寶島 新華社駐臺"解禁"等了三年

jianaisc.com?2009-05-13 16:06? 記者 劉宗榮?來源:本網 我來說兩句

一樣的新聞,不一樣的記者

在臺灣,陳鍵興的采訪內容事無巨細,既要關心兩岸政治動向,也要關注自駕游或京劇表演。因為每天都有發(fā)稿任務,幾乎每次接通電話時,他都是要么在采訪,要么在寫作。

在北京時,他寫稿經常要受到采訪的限制,許多消息來源只能通過轉引臺灣當?shù)孛襟w。在新聞的開頭,常常可以發(fā)現(xiàn)“根據(jù)××媒體消息”的字樣。如今,駐點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他表示已“很少引用臺灣媒體的報道”,而關注點也擴展到島內熱點。

在大陸常會帶著“官方”色彩的新華社記者,駐點時更多強調自己身份的“普通”。陳鍵興表示,住在自己租來的賓館房間里,交通、吃飯都由自己解決,“與平時到某個地方出差沒有什么兩樣”。他和臺灣同行一樣,受新聞熱點的指揮進行工作。“新聞都是一樣的”,他感覺,只是自己和島內媒體的視野有些不同。

不過,大陸記者的身份,畢竟還是讓他感受到一些不同。這種不同,或多或少從一些“島內普通人”接受采訪時的熱情表現(xiàn)出來。而趙丹平對這種不同,感受得更為明顯。她回憶,在臺北時,面對不同人群,她的新華社記者身份經常帶來截然相反的遭遇。

對國民黨老兵的采訪往往讓她收獲感動,“大多數(shù)老兵或他們的后代,都對大陸有一種渴望和期盼”。一次,5家民間“統(tǒng)派”組織聯(lián)合號召一次游行,并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參加者主要是臺灣的老兵。大廳里坐滿了幾百人,趙丹平參加了發(fā)布會。她率先起來提問,當報出“我是大陸新華社的記者”時,背后突然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因為站在前排,她回過身來,向不同的方向分別用鞠躬答謝了這些掌聲,掌聲平息后,才開始提問。而當她提前離開會場的時候,站在后排的許多老兵,紛紛和她握手。

這是一種“民間感情的聯(lián)系”,趙丹平說。不過她同時承認,這種聯(lián)系“只發(fā)生在特定的場合”,而且“正在被切割”。

比如,在“綠營”舉行的活動現(xiàn)場,新華社的記者“基本不講話”。而有時候乘坐出租汽車,如果遇見支持“綠營”的人,對話中也往往會表達一些不滿,“好在都是生意人,只是輕微說說而已”。

而有的時候,情況則激烈得多。在一次采訪中,一家臺灣媒體的記者故意把一份法輪功的報紙扔在趙丹平面前的桌子上,然后端起相機對著她。結果,整場采訪中,她一直很別扭地偏著身子,避免直接對著這份報紙,最后找機會將報紙推到一旁。還有些時候,一些媒體會問在趙丹平看來明顯是別有用心的問題,比如,“你們的記者寫稿要不要審查?”

這里不再對大陸記者感到陌生

對賓館里住進的大陸記者,服務生似乎已經逐漸習慣。陳鍵興絲毫都感覺不出,他們對自己和其他客人有什么不同。

趙丹平也記得,除了比較禮貌之外,從面上,很難看出他們對大陸的客人有什么特殊的關照。彼此的交流也并不多。只有當熟悉起來以后,一些客房的服務員會來找她,打聽一些情況,比如“大陸現(xiàn)在是什么樣的”。而當公司要組織他們去大陸旅游時,他們也有人會來問:“現(xiàn)在到大陸該穿什么衣服?”

經過幾年的時間,臺灣人對大陸記者顯得不再那么警惕和陌生。這已經不是2001年了。當時,第一批新華社駐點記者陳斌華一行到臺灣時,一度是“安全部門”的重點關照對象。

在一本后來出版的書中,陳斌華曾這樣寫道:“‘不相信任何人’是他們的金科玉律,何況是來自新華社——他們眼中的‘中共首要喉舌’的記者?!倍箨懹浾邔ε_灣的印象,也擺脫了最初的陌生感。陳鍵興覺得,自己挺喜歡臺北這個城市,交通很方便,吃的也不壞。

目前,在臺駐點的大陸媒體,包括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新聞社,以及新加入的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等5家全國性媒體。在臺灣“新聞局”最新聲明中,它們的意義被稱為:“透過大陸記者所做相關報道,幫助大陸民眾了解臺灣政經文化和風土民情等各種資訊,促進兩岸相互了解。”

在臺灣,這些媒體記者并不住在一起,也并不一起行動。新華社的記者表示,有時候,在同一個新聞的現(xiàn)場,他們和《人民日報》等來自大陸的幾家媒體同行也會遇見,彼此打個招呼,然后各自投入采訪。

他們都有各自的新聞要寫。

(來源:中國青年報 記者 張偉 2008年7月16日報道 《國際先驅導報》2008年7月4日相關報道)

  • 責任編輯:盧僑生
  • 打印
  • 收藏
  • 【字號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