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戲:舊時王謝堂前燕 而今飛入百姓家
jianaisc.com?2012-12-12 17:16? ?來源:福建省情資料庫 我來說兩句
梨園戲,流行于閩南方言區(qū)的泉州、漳州及臺灣省,遠至粵東潮、汕地區(qū),并傳入東南亞許多華僑旅居國。 泉州在晉朝至唐朝,音樂、歌舞已十分繁盛。至今廣泛流播于閩南語系區(qū)域的古樂“南音”(又稱南曲、南管、弦管),其十三套大譜(有標(biāo)題的器樂曲),猶存漢“相和歌”、晉“清商三調(diào)”及唐五代“燕樂”的遺音。至五代,“晉江王”留從效在泉州郡圃,就有化妝的歌舞表演。 “南戲始于宋光宗朝”(明·徐渭《南詞敘錄》)。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以后,閩南地區(qū)出現(xiàn)了“優(yōu)戲”。紹定年間(1228~1233年),朱熹的學(xué)生真德秀第二次知泉州時,曾頒布“禁戲”與“莫看百戲”的“勸農(nóng)文”。說明“南曲戲文”已在泉州地區(qū)流行。 當(dāng)時有三種藝術(shù)形態(tài):土生土長的“下南班”、浙江方面來的“上路班”和貴族府第的家班(俗稱“小梨園”),三者各以不同的看家戲“十八棚頭”,互相競勝?!跋履习唷迸c“上路班”,二者均以成年人組班,各自可以“優(yōu)人互湊”,故合稱“大梨園”,俗呼“老戲”;家班因純屬童伶,稱為“小梨園”,或名“七子班”,俗呼“戲仔”?!靶±鎴@”非“大梨園”所生,童伶長大后就散棚,并非自然成為“大梨園”。 從現(xiàn)存的各種劇目看:“下南”的《范睢》、《梁灝》、《鄭元和》都具有地方特色,與明刊的《綈袍》、《青袍》、《繡襦》諸傳奇,情節(jié)大不相同?!对懒亍芬粍?,是按岳珂為晉江人的外甥(劉锜墓在安溪)而創(chuàng)編的,為全國戲文所僅見。劇目保留方言本色和濃郁的泥土味。表演以凈、末、外、丑為行當(dāng)“四大柱”,并不以生、旦為主,具有唐戲弄和北雜劇末、副凈的演出形態(tài)和詼諧情笑的特點。唱腔用南音,保留[太子游四門]等古樂曲。其他劇目只有[漿水令]、[金錢花]、[地錦]、[剔銀燈]等幾十支常見曲牌反復(fù)出現(xiàn),且具有粗豪的聲腔特色,其古樸原始,尚存宋元南戲的風(fēng)貌。 “上路”的《趙真女》、《王魁》、《劉文龍》、《朱文》、《王十朋》、《朱買臣》等,都是“宋元舊編”的古劇,與明刊《琵琶》、《焚香》、《菱花》、《荊釵》、《漁樵》諸記,絕不相同,為全國所僅見;《朱文》更為海內(nèi)孤本。其題材以已婚男、女悲歡離合的家庭劇為多,異于“下南”之側(cè)重忠奸斗爭和公案戲。表演行當(dāng)以生、大旦、凈、丑為“四大柱”。音樂唱腔同是南音,曲牌處理以剛勁、淳樸、哀怨為主,別具風(fēng)格,也較“下南”豐富。《蔡伯喈·彌陀寺》的[摩訶兜勒],是古樂曲的遺存。而此劇尚具南戲“實首之”的《趙貞女》的原型特點。雖僅止于“認真容”,要“一齊去拜墓”,而無“雷殛”的后文,但可看出《琵琶記》是據(jù)其祖本改為“全忠全孝”的。 |
- 責(zé)任編輯:陳穎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07]新編梨園新戲《丁蘭刻木》在福建泉州首演
- [ 10-25]八閩千姿:在福建泉州感受原生態(tài)的閩南文化
- [ 01-05]北京喜劇藝術(shù)節(jié)舉行 陳佩斯尋中國喜劇的“根”
- [ 12-30]小輩露鋒芒佩斯追星 北京喜劇節(jié)評“開心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