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巧恩)“號角吹動/鼓聲隆隆/偉大的勝利多么光榮……”77歲的馬來西亞作家杰倫(筆名)昨天在廈門說,“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我不想多說什么,只想唱一支歌?!庇谑牵舷壬谘葜v臺上聲音洪亮地唱了起來,引發(fā)臺下熱烈掌聲。這是在東南亞反法西斯華文文學學術論壇,也是第十一屆東南亞華文文學研討會開幕現(xiàn)場。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廈門市社科聯(lián)、廈門市社科院、廈門市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會以及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中心)等聯(lián)合主辦本次會議,吸引了來自大陸、臺灣、香港以及東南亞、日本等地的百余名專家學者參會。
值得注意的是,與會者中有一些是當年文壇反法西斯斗士的后代,如高云覽的女兒高迅瑩。還有一批是在當年反法西斯創(chuàng)作的影響下不斷寫出反法西斯作品的“老文藝戰(zhàn)士”,包括馬來亞著名作家蕭村、新加坡共和國總統(tǒng)公共服務勛章獲得者駱明、現(xiàn)任菲華作協(xié)副主席柯清淡等。
兒時那首歌
為抗戰(zhàn)英雄凱旋而唱
盡管70年過去了,杰倫仍然清楚地記得那首歌的歌詞、旋律以及當年勝利的歡欣。
“日本占領馬來西亞時,我才4歲。我經(jīng)常很慶幸自己可以活到今天?!苯軅愓f,這是一首他在幼年時期學會的歌,為凱旋的抗戰(zhàn)英雄而唱。
上世紀40年代,東南亞諸國曾遭受日軍鐵蹄蹂躪。廣大華人華僑組織與當?shù)厝艘黄痖_展了艱苦卓絕的反抗,并無私地支援祖國抗戰(zhàn),涌現(xiàn)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些均在東南亞華文文學中得到體現(xiàn)。身為作家,杰倫也多次用筆記錄下那段不能忘卻的屈辱歷史以及那些英勇抗戰(zhàn)的人們。
可以說,在東南亞華文文學百年歷史上,“二戰(zhàn)”是其作品最豐富的時期之一。
說童年記憶
自稱中國人致母遭掌摑
以研究東南亞文學著稱的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欒文華在研討會上做主題發(fā)言。他認為,東南亞的抗戰(zhàn)和中國的抗戰(zhàn)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中國的抗戰(zhàn)文學對東南亞有直接的影響,“自1939年起,南下的中國作家郁達夫、胡愈之、沈茲九和王紀元等分別在《星洲日報》和《南洋商報》擔任編輯,不遺余力地宣傳抗戰(zhàn),巴人、楊騷、金丁、高云覽等作家更加勤力奮筆,號召行動,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和抗戰(zhàn)文學向前發(fā)展”。
欒文華還講述了他童年的記憶。1939年,他生于吉林?!靶r候有一次坐火車,大人逗我玩,問我是哪國人,我說我是中國人。結果,被偽滿乘警聽見了,他走過來,給了我母親一巴掌,沖我們吼:‘你是滿洲人,不是什么中國人!’”雖不打在自己臉上,但這一巴掌讓欒文華至今都能感受到火辣辣的疼痛,“即使是孩子,也會漸漸懂得國恨家仇”。
談為何改名
聽起來簡單卻刻骨銘心
戰(zhàn)爭也給駱明的童年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因為逃難,我們?nèi)胰チ诵录悠?。沒想到,短短幾年后,日軍侵占東南亞?!?935年,駱明在廈門出生,原名葉昆燦。1937年,南京淪陷,國內(nèi)硝煙四起,年幼的駱明跟著父母逃到新加坡尋求太平生活。
然而,上世紀40年代,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鐵蹄踐踏東南亞?!澳菚r候,我正是該上小學的年紀,但是沒辦法,戰(zhàn)爭期間3年多沒學可上?!瘪樏髡f,抗戰(zhàn)勝利后,可以上學了,為了不顯得超齡,他直接上小學3年級,“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樣的學生生涯多么艱難”。
那時候的駱明,當起了一字不識的三年級學生?!霸械摹疇N’,繁體筆畫一共16畫。母親說,你不會寫的,所以,改名為相對簡單的‘駱明’。”
后來,駱明在新加坡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教師、華文作家,近來更獲新加坡共和國總統(tǒng)公共服務勛章。但他永遠忘不了自己因何改名。談起改名的事,駱明說:“聽起來簡單,但令我刻骨銘心?!?/p>
高迅瑩。(資料圖)
高迅瑩談父親高云覽和《小城春秋》:讀了一輩子還是沒讀懂
年過八旬的高迅瑩女士似乎一輩子都在寫父親,包括《高云覽文集》和《永遠的豐碑———紀念高云覽誕辰100周年》都是由她主編。但是,對于父親高云覽影響了一甲子時光的著作《小城春秋》,她總是說,“還沒讀懂,讀一輩子也沒讀懂。很多事情是要隨著年齡和經(jīng)歷,慢慢去體會的”。
高云覽1910年生于廈門橋亭街。1932年加入“左翼作家聯(lián)盟”、“中國詩歌會”,與楊騷、白薇、穆木天、葉以群、蒲風等一起活動。幾年后,他到南洋當老師,參加“馬來亞抗敵后援會”、“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1942年,與胡愈之、郁達夫等文化人士流亡蘇門答臘群島。1950年舉家回國,定居天津,并寫成《小城春秋》。
這是一部著名的描寫革命知識分子生活和斗爭的小說,它以1930年5月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廈門破獄斗爭為背景,反映了1927年到1936年中國革命斗爭的一角。
1956年12月,高云覽因病英年早逝后半年,《小城春秋》出版,在國內(nèi)外引起極大反響,當時曾有“北有《青春之歌》,南有《小城春秋》”之說。
高迅瑩依然記得,父親創(chuàng)作時,每天,天一亮就進書房執(zhí)筆耕耘,常常會忘了吃飯,忘了休息,終年足不出戶,幾乎沒有節(jié)假日。
在最近寫的一篇回憶父親的文章中,高迅瑩詳細地記錄著《小城春秋》付印的是第6稿?!澳鞘?956年春天?!备哐脯摫瘒@,“誰能想到,那年6月13日,他因病永遠地去了。他常說,《小城春秋》付印后,要到工廠、到農(nóng)村、到海防前線去體驗生活。他還說,要好好寫一寫移山填海,修建鷹廈鐵路的勇士們和海防前線的英雄兒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