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_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下卡精品_国产一区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a在线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wǎng)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wǎng) > 專題> 黨群> 清新福建任你游> 漳州 > 正文
軋內村

2017-01-10 09:54:08??來源:福建省旅游局責任編輯:陳曉青    我來說兩句
    

漳浦縣佛曇鎮(zhèn)軋內村歷史悠久,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該村擁有較多古跡、古祠、古民居,匯集靈山、秀水、奇石、古樹于一體,具有生態(tài)、人文、交通之優(yōu)勢;是唐代開漳治州、傳播中原文明的重要基地,是明清引領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的書香望族,是閩臺兩岸、粵、贛等地太傅派陳氏的開基祖地;是漳州市富美鄉(xiāng)村的名片、福建省知名的休閑旅游度假村。

一、千年古村聚落

地理位置。軋內村位于漳浦縣佛曇鎮(zhèn)東南部,東邊為臺灣海峽三公里海濱沙灘,西邊是灶山余脈松子嶺延伸地帶,南隔巖山、蓮花山與赤湖鎮(zhèn)半石村交界,北與后許村為鄰。村北為鑒湖沿岸,鑒湖系漳州市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水清如鏡而得名。鑒湖也是地名,軋內村和后許村自古同屬鑒湖,俗稱大坑,雅稱代卿。鑒湖地區(qū)地理奇特,四周八座山兩兩相對,環(huán)抱鑒湖,形成以湖為中心的九宮八卦圖地形。陳氏祖先獨具慧眼,選址肇基,并從軋內村分衍至鑒湖北面成聚落,形成后許村。

交通狀況。從唐代開始,軋內村是從廣東潮州、經(jīng)漳浦、至泉州的必經(jīng)之道,是唐代漳州南北交通驛道?,F(xiàn)從佛曇鎮(zhèn)經(jīng)軋內村通往赤湖鎮(zhèn)已建水泥路縣道。軋內村東部一公里,是海西沿海大通道佛潭段,軋內村是沿海大通道通往佛曇鎮(zhèn)的必經(jīng)之路。

經(jīng)濟資源。軋內村村域5125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9343畝,森林面積4304畝,沙地1600畝。擁有耕地1752畝,其中水田505畝,農地1247畝,主要農作物水稻、蘆筍、蘿卜、及其它蔬菜等。近年大力開發(fā)海岸灘涂,養(yǎng)蝦、養(yǎng)鮑魚、養(yǎng)河豚蔚然成風,成為佛曇鎮(zhèn)水產(chǎn)品養(yǎng)殖基地。全村人口年收入1.8萬元。

開社歷史。軋內村山環(huán)水抱,風景優(yōu)美,怪石嶙峋、浪涌濤聲,是漳浦縣最具特色的古村落。據(jù)發(fā)現(xiàn)的軋內村兩處遠古人類巖畫,可見在6000年前此地已有人類活動。據(jù)《鑒湖陳氏族譜》(清代重修版)載:“唐有諱浮光者,於垂拱間居漳浦鑑湖坊”;“人和樓為唐陳元光兵營(即行臺),由陳浮光駐守”。足見軋內村開村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現(xiàn)軋內村99%屬陳姓,系元初從外地遷入,且同宗衍派。該村是漳浦縣近半個縣陳氏村社的祖籍地,還是國內粵、贛鑒湖太傅派陳氏的祖根。一世祖陳史修生陳壽,陳壽生天敘,天敘生6子:翼、肅、亹、搏、穆、環(huán)。六大房祖后代除在軋內村三個自然村繁衍外,還分傳本地后許村的三個自然村,分傳本縣赤湖、深土、長橋、六鰲、赤土鄉(xiāng)、綏安等鄉(xiāng)鎮(zhèn),遠傳平和縣,廣東省、江西省、臺灣省等地。尤其是在清代,軋內村陳氏分幾批人相繼渡臺,在臺灣宜蘭縣、臺北市、高雄縣等縣市區(qū)建立村落,人口數(shù)萬人,現(xiàn)在臺灣有相同的村名和祖祠堂號。軋內村與臺灣宜蘭等地宗親同血緣、共神緣、一家親,改革開放以后,海峽兩岸往來頻繁,臺灣宗親組團回到祖地軋內尋個謁祖近30次。

政區(qū)沿革。宋時屬嘉賓鄉(xiāng)常樂里所轄,明、清為十七都赤水保所轄。幾經(jīng)歷朝變遷,軋內村在民國二十九年(1940)屬赤水鄉(xiāng)的軋內保,民國三十三年(1944)合并于赤湖鄉(xiāng)。新中國初期屬第五區(qū)(佛曇區(qū))所轄的軋仔內鄉(xiāng),1956年改為大坑鄉(xiāng)。1958年9月改屬佛曇公社大坑管理區(qū)所轄。今為佛曇鎮(zhèn)軋內村,現(xiàn)共有610戶,2313人,轄軋內、徑口、樓仔頭三個自然村。

村落分布。軋內村所轄的三個自然村,沿鑒湖的南面至西面分布,軋內屬主村落。軋內自然村從開闊地轉入小山山谷下的地方而稱軋仔內(“軋”為方音用字,讀如斡)。徑口自然村因其位于通往赤湖的“徑路”開口處而成“徑口”社名。樓仔頭因其位于唐代行臺“人和樓”前面而成“樓頭”地名。軋內村當?shù)胤窖酝ㄐ虚}南語漳州方言漳浦佛曇腔調。

二、唐初開漳重地

唐朝初期,在閩南泉、潮間,爆發(fā)了由原住民(即少數(shù)民族)糾集山寨武裝力量的大規(guī)?!靶U獠嘯亂”,總章二年(669年),陳元光父親陳政將軍出征閩南平亂,陳政卒后,陳元光襲職平定嘯亂。陳元光將軍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奏準于原綏安縣建置漳州,轄漳浦、懷恩二縣,漳浦附州為縣,陳元光為首任漳州刺史。其后,為了徹底根除寇患,保境安民,以達社會長治久安,陳元光于垂拱四年(688年)奏立行臺于四境。并組織實施在四境之內建三十六堡所,使其與四境行臺形成保境安民的防御體系。四個行臺(也稱巡邏臺)分布在州郡的東、西、南、北。北行臺:“在泉之游仙鄉(xiāng)松州堡,上游直至苦草鎮(zhèn)”;南行臺:“在漳之安仁鄉(xiāng)南詔堡,下游直至潮之揭陽縣”;東行臺:“在常樂里佛潭橋直至沙溪灣里太武山”;西行臺:“在新安里大峰山清寧里蘆溪堡,上游直至太平鎮(zhèn)”。同時,在境內要塞地段建立36個堡所。陳元光“四時躬自巡邏,命將分戍其地”,并“教誨捍御”,實行“寓兵于農”的屯田政策,做到既捍衛(wèi)疆土又開展生產(chǎn),保障供給。其中東部“佛潭橋” 行臺址在現(xiàn)在軋內村鑒湖西岸獅子山南麓,迄今1300多年。軋內村“唐代行臺”所處這個位置,是古代從廣東潮州、經(jīng)漳浦、通往泉州的沿海必經(jīng)之路,即古代“官道”,“驛道”。在此建行臺,既占據(jù)南北交通的要塞,又是鎮(zhèn)守大片海疆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條南北通道經(jīng)鑒湖地段稱“徑路”,徑口村由此命名。軋內村陳氏世代重視編修族譜,從明代開始編修,現(xiàn)存有清代續(xù)編的《鑒湖陳氏族譜》,該族譜記載:唐有諱浮光者,於垂拱間居鑑湖坊;又據(jù)漳浦文史資料記載:陳浮光是陳元光的分營將。由此可見,軋內“唐代行臺”為陳元光在垂拱年間修建鎮(zhèn)守東部的兵營,行臺取名為“人和樓”體現(xiàn)陳元光的民本思想。

在軋內村獅子山上,還建有山寨一座,是唐初開漳時期與行臺相配套的三十六座“堡所”之一,系行臺守軍的烽火臺。

軋內村的古建筑——“唐代行臺”,在唐之后,宋、元、明、清也曾在這里駐兵,歷朝在行臺原址有過重建重或修,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歲月流觴,軋內唐代行臺櫛風沐雨,至今存有外樓墻和局部內樓墻,一座三層高的瞭望角樓還完好。行臺占地十畝,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由外樓和內樓組成的長方形的土樓,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極顯滄桑神韻。外樓墻厚1.2米,三層建筑,包括軍房、軍械庫、巡邏連廊、瞭望角樓;內樓包括守將房、官廳、演武場、天井等。樓門開東南,有外圍大門和內樓門,內樓門匾題“人和樓”。 1989年漳浦縣文物保護單位。

唐陳元光將軍在軋內建行臺屯兵千戶,命將戍鎮(zhèn)行臺。在行臺之外的軋內村鑒湖周邊,以及鴻儒江兩岸建“唐化里”,形成村落,幫助土著人發(fā)展生產(chǎn),傳授中原農耕技術,改變其“刀耕火耨”的原始耕作習慣,“近海多從事曬鹽、造船;內地則從事制茶、燒瓷、制陶和織染”。使僻處邊隅的“蛇豕之區(qū)”,開始變成一方富饒寶地。

陳元光將軍在漳浦佛潭行臺屯兵,經(jīng)常親自到此地巡視,并深深地熱愛這一帶風景秀麗的環(huán)境。這在他所著的許多詩中充分體現(xiàn),如《曉發(fā)佛潭橋》、《題龍湖》、《祀后土》等詩中描寫巡視軋內佛潭行臺的情景,幾首名詩描寫軋內行臺和鑒湖周邊的具體景觀。如“帶雨金龍甲”描寫鑒湖中“石鰲”;“朝天錦鯉魚”描寫行臺院內石頭景觀;“石裂磨刀處”描寫鑒湖岸上“試劍石”;“天啟鑒湖清”描寫早晨鑒湖水清如鏡的美景。陳元光詩題“龍湖”即漳浦佛潭軋內鑒湖!

三、五湖十六勝景

軋內村,古代有五個天然淡水湖, 即鑒湖、鶯湖、南湖、庵湖和草湖。五湖風景優(yōu)美,山環(huán)水抱,湖光山色,怪石嶙峋,浪涌濤聲,漁歌唱晚。清代康熙年間廣東鑒湖籍舉人陳輝寫有《詠五湖》詩五首,其中詩題鑒湖:鑒湖水漲望漪漪,滿地荷花長綠枝。翠濕松云連曲岸,碧涵山月映清池。魚亭水動波心現(xiàn),鷺石巖飛隴外移。最是菱花開寶匣,一泓澄徹獨吟時。因千年地理變遷,現(xiàn)只存鑒湖,其它四個湖已成田園。鑒湖面積有250畝,漳浦縣志記載:鑒(鑑)湖,在縣東三十里,周圍二里許,因湖水清澈如鏡而得名。

鑒湖在唐宋時期也叫“龍湖”,因湖的西面山脈似龍,龍頭伸向湖邊飲水,形成獨特的山水景觀“飛龍戲水”而得名。唐開漳圣王陳元光于垂拱年間在佛曇(唐為“佛潭橋”)的鑒湖要塞建置行臺屯兵,并于多次巡邏間寫下《題龍湖五首》的著名詩篇。相傳陳元光將軍在此地得到高人贈送一把寶劍,取名“龍湖劍”;他對龍湖情有獨鐘,遂以“龍湖”為號,詩集名為《龍湖集》。在軋內村徑路這一南北通道的路邊,有一小山,山上一石聳立山頭,人們根據(jù)其形命名為“將軍石”,小山為“將軍山”,歷經(jīng)千年,人們經(jīng)過時必瞻仰將軍形象,銘記圣王恩德。軋內村海岸上有一小島嶼,稱“將軍嶼”,在《漳浦縣志》有記載:“盤石疊聳,舟舶不通,望海者多乘筏以取海蛇。相傳陳元光嘗駐兵其上,故名?!?/p>

鑒湖是漳州市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大旱也不干涸,湖內的鳙魚馳名遠近;每年的端午節(jié),鑒湖上的龍舟競賽熱火朝天。平日里,波光點點,漁歌聲聲,白鷺斜飛,小船蕩漾。鑒湖里有石鱉、石龜,頭仰天長嘯,稱“石鰲嘯天”;湖岸有試劍石等景觀。如今,鑒湖雖然面積有所縮減,仍湖光瀲滟,婀娜靈秀,是漳浦富美鄉(xiāng)村的一大名片。

軋內村五湖周邊大自然形成十六勝景。十六勝景為:太峰倒影、鑒水澄清、猴公拱日、將石參天、巾峰聳秀、髻岫凝煙、烏紗啟瑞、玉笏凌云、南浦歸帆、西崖積翠、龍川怪石、鳳井甘泉、石屏映月、燈架生花、仙石遺蹤、海天旭日。自明朝流傳的《鑒湖陳氏族譜》已有記載。清乾隆年間鑒湖籍臺灣舉人陳輝對祖地勝景情有獨鐘,寫有《鑒湖十六景紀勝》詩16首傳世。

四、科舉文化之鄉(xiāng)

元朝至正年間,軋內村二世祖陳壽曾建私塾于臥云山(今軋內紅山)上。陳壽之子陳天敘,字則彝號困翁,生于元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卒于明朝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陳天敘在明洪武年間考中明經(jīng),擔任漳浦儒學訓導,后因患足疾辭去職務,回家鄉(xiāng)繼承父業(yè),重整私塾,并取名“鴻江書院”。 他親自擔任書院先生,教授鄉(xiāng)里子弟,布政使陳亹便是書院學生。明洪武十二年,書院曾被賊寇所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陳亹與胞兄陳翼同榜中式舉人,是漳浦縣第一家兄弟同科中舉,時稱“雙桂聯(lián)芳”。陳天敘長子陳翼重修鴻江書院,講學教授鄉(xiāng)人子弟。成化二年(1466年),陳亹因病乞請歸休,回鑒湖故里筑臥云山房徜徉山水頤養(yǎng)天年。并在鴻江書院教授遠近學子,培養(yǎng)人才。鴻江書院雖地處偏僻,規(guī)模不大,但人才輩出,聞名遐邇。書院當時積書數(shù)千卷,是明季當時漳浦轄地(含現(xiàn)在浦、云、詔、東)四大書院之一。在陳亹的推動下,鑒湖文化日臻濃厚,科舉鼎盛,與明朝漳浦七都烏石地區(qū)、云霄鎮(zhèn)同為明初漳浦縣文化發(fā)達之鄉(xiāng)。陳亹、陳奐祖孫均擔任過省級行政長官,且政績卓著,名噪一時,俗稱“大坑出布政”。在清朝初順治年間,政府下令“遷界”,這里成荒蕪,書院又被毀。鴻江書院是漳浦鑒湖地區(qū)教育的發(fā)祥地,已載入史冊。

據(jù)清康熙《漳浦縣志?學?!酚涊d:“鴻江書院,在縣東十七都,明洪武中,鄉(xiāng)人陳則彝建,授徒講學,多所造就。正統(tǒng)十二年毀于寇,其子孫重葺之,以教鄉(xiāng)子弟,今圯”。 清初遷界,書院廢棄,至康熙間修《漳浦縣志》時,已傾圯,至今僅存遺址。據(jù)載,軋內鴻江書院占地一畝,屬明朝書院建筑。在建設富美鄉(xiāng)村的今天,軋內村正準備重建鴻江書院,恢復昔日教育輝煌。

由于祖先重視教育,興辦書院,培育人才,軋內村在明清時期成為漳浦縣科舉仕宦望族,名噪一時,帶動佛潭、赤湖、深土、六鰲、湖西、等漳浦東半部的文化發(fā)展,在歷史上起了文化領頭的作用。

軋內村人才輩出,從明朝永樂年間起,科甲連綿不斷,曾在明、清朝出了“兩布政、四進士、五舉人、四貢生、三武科”的科舉仕宦鄉(xiāng)賢,堪稱是漳浦縣書香文化之鄉(xiāng)。四世陳亹于明朝正統(tǒng)元年進士官至廣東布政使,是漳浦縣第一位出任地方行政長官之人,載入漳州府志。他著有《梅庵存稿》、《經(jīng)籍要覽》、《鎮(zhèn)海文公祠記》、《南詔全城記》等,文章素為世人所推崇。其后家族興旺,名賢代無間斷。著名的有陳奐于成化十一年進士,官至貴州布政使右參議;陳公相于明萬歷十一年進士,歷任溫州知府、廣西副使。漳州府城內建:“六榜文魁坊”和“四科進士坊”,陳公相名列坊上。他著有《刑部文獻考》八卷,載《明史.藝文志》。陳烈于明正德進士,授武進縣令。

舉人有:

陳翼,明永樂十八年(1420)中式舉人;

陳輝,清康熙二年(1663年)舉人,寫有《詠五湖》等詩。

陳天祚,清康熙十一年(1672)舉人,授建寧府學教授。

陳輝,清乾隆三年(1738)舉人,寫有《鑒湖十六景》詩;

陳國珍,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舉人,授汀州府學訓導;

貢生有:

陳柬,明成化四年(1468)歲貢;

陳謹,明正德十五年(1520)歲貢;

陳曜金,崇禎八年選貢,選元;

陳有度,崇禎末年歲貢;弟陳允元,字無技,縣學生員,從學黃道周。明亡后,皆隱居不仕,事跡載入《福建通志?高士傳》。

武科及武職有:

陳萬象,清乾隆二十年(1755)武舉人。

陳義,清康熙間,授偏撫左營游擊,升太原參將。

陳策,廣東澄海協(xié)標都司僉事。

民國初期,有國民黨陸軍中將陳嵐峰。

陳天敘在鴻江書院任教時,常常在清早到海邊一塊大石頭上欣賞海上旭日東升的壯麗奇觀。他也常常蹲在這塊大石頭上釣魚,人稱“先生石”。距離先生石不到百米處,有一道從天然巨石縫里流出的泉水,甘醇清爽,每呷一口,使人有心曠神怡的感覺。當時天敘先生的兒子陳翼、陳亹等學子在書院讀書,每天兄弟總是扛著水桶去取泉水回書院煮飯、泡茶。后來,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陳翼和陳亹同榜中舉人,即“兄弟同榜”,當時有“雙桂聯(lián)芳”的美稱。陳亹又于明朝正統(tǒng)元年考中進士,在天順四年(1460年),擔任廣東布政使,后來人們把這一眼泉水叫“布政泉”。

五、罕見古樟樹園

軋內村開社一千多年,唐朝行臺駐軍在此地開屯建堡,興“唐化里”,由于地處海邊,多飛沙走石,便在今軋內村以及沿海一帶種植香樟樹來抵御風沙,形成防御林帶。由于地理變遷,樹木適者生存,至元、明期間,軋內祖先肇基并繁衍,人丁旺盛,對原有樟樹林帶中枯死進行補植,后代延續(xù),有樟樹、有榕樹。歷經(jīng)千年風風雨雨,軋內村至今擁有七百多年的古香樟樹9棵,集聚在村子東面,還有樹齡近三百年的古榕樹3棵。古樟樹最大的胸徑2.8米、最大的樹冠覆蓋面積近2畝、最高約25米。古榕樹最大的胸徑2米、樹冠2.2畝。成片的古樹長在貧瘠的沙土中,葉茂根深,盤根錯節(jié),髯須飄然,老樹新枝,煥發(fā)新容,令人嘆為觀止!

最為神奇的是人稱“樟抱榕”的樟榕一體老樹。樟樹枝干粗壯,格外挺拔,在離地面約三米的樟樹分岔處長出一棵榕樹,伸出了兩條粗粗的根,深深地扎進土地里。榕樹緊緊依偎在樟樹上,長得枝繁葉茂。當?shù)厝诵蜗蟮胤Q這兩棵樹是夫妻樹,雅稱“樟榕合璧”,它們一起經(jīng)歷幾百年的風風雨雨而相互廝守。當?shù)氐哪贻p情侶結婚前會牽手來到樹下拍照,許下夫妻相親相愛、白頭到老的美好愿望。近年來有環(huán)球雜志等多家媒體報道這棵罕見的奇樹。

走進古樟樹群,人們總可以聞到一陣陣清香。樟樹的香味可驅除蚊蟲,炎熱的夏天,樹陰下清新涼爽,又沒有蚊子,真是人們理想的納涼之所、真是享受生活的天然氧吧。古樹、漁村、大海、沙灘,和古老的燕尾厝民居,構成一幅生態(tài)家園的夢幻般美景!

軋內千年古樟樹園占地8畝,形成國內罕見的古樹奇觀,大批游客觀賞,皆嘆為觀止!許多文人墨客留下珍貴的篇章墨寶,如:陳志平《軋內古樟園》“風吼沙飛瓦礫崩,千樟拱秀矗丘壟。擎天綠傘垂絲帶,雀舞盤虬畫屏中?!?/p>

六、大量傳統(tǒng)建筑

軋內村,開基村社時間上千年,現(xiàn)留下大量宗祠建筑群、廟宇和古民居,建筑時間大都屬于明清時代。古宗祠有18座,建筑面積5996.4平方米,占地16畝;古民居有170多座,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占地面積115畝。

軋內村宗祠、廟宇建筑特點有三進、也有兩進和單進,土木結構。墻體是三合土夯筑而成,圓木柱、木梁,硬山頂,雙燕尾脊,白墻紅瓦。大門前做一字長廊,明間內收,作凹窩式,木鏤花雌虎窗,青石門枕石,檐柱有透雕圖案。古民居呈長方形,為三間二伸手,四翚、六壁等閩南傳統(tǒng)民居代表性建筑,土木結構,紅瓦白墻,屋頂燕尾高翹,富有地方特色。現(xiàn)代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墻貼瓷磚。一幢幢高樓林立,美侖美奐。

傳統(tǒng)建筑代表有軋內陳氏家廟、都督府第、玄天上帝廟。

陳氏家廟是漳浦,以及平和、廣東、臺灣等地唐太子太傅派系鑒湖陳氏的總祠堂。家廟位于軋內自然村,祠堂北向,正對鑒湖,占地1286平方米,建筑面積702平方米。以門廳、天井廡廊,正堂,后院,后堂組成,寬18米,縱深39米。墻體三合土夯筑,三進土木結構。大門聯(lián)書:鑒尊諸祖列宗德業(yè)輝煌奕世衣冠榮梓里,湖納洪流細水綠波瀲滟三山靈秀挹祠堂。明間后進置祖公龕,主祀史修祖,梁枋間懸有陳氏家廟、進士、經(jīng)魁、兄弟同榜、父子奏功、武魁、英猷克矢、陸軍中將等匾額。院墻右側嵌有清道光八年重修祠堂捐資名錄碑二方。陳氏家廟大埕上保留了三塊形態(tài)奇特的花崗巖石,還有石馬、石獅、石人等。其中有一塊天然石頭形似古代官帽的紗帽石,被稱為鑒湖十六景之一的“烏紗啟瑞”;一塊形似娘傘的石頭,稱為“娘傘呈祥”。這兩塊奇石景觀是鑒湖陳氏子孫代代出仕的象征。

大坑陳氏家廟始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正統(tǒng)成化間有過擴充,明中晚期重修,清遷界時被毀,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道光六年(1826)維修,1915年又修,1981年至1989年進行了一次耗時八年的大修。

2011年3月24日,經(jīng)漳浦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浦政綜(2011)38號)。保護范圍:大坑陳氏鑒湖堂北80米,東、西、南各30米。

都督府第,為清康熙年間山西太原參將左都督陳元義所建。陳元義系漳浦軋內村人,俗名乾老爺,年輕時與漳浦藍理、藍溪三人結為拜把兄弟,于康熙二十二年隨施瑯將軍攻打臺灣。陳元義初期作為先鋒藍理的旗牌將,在攻取臺南城時,因陳元義“舉旗攻破臺南城”而立首功,官至左營游擊,攻臺大捷后,康熙皇帝封陳元義為山西太原參將左都督,誥封為榮祿大夫,御賜“英猷克矢”匾額(現(xiàn)掛在鑒湖陳氏家廟)。陳元義回鄉(xiāng)重修鑒湖陳氏家廟,并在住地徑口社建三進宗祠。宗祠座西南朝東北,背靠官帽石,面向鑒湖,風格為鑒湖大坑的燕尾厝?,F(xiàn)都督祠尚保存完好,大埕內有一株香柏古樹,獨具特色。古柏曾因臺風而傾倒,在離根部約三米處再伸根植入土壤,長出枝干,現(xiàn)在古柏有兩個根部,歷盡風雨,逆境重生,郁郁蒼蒼。都督祠、古香柏都有三百三十年的歷史。

玄天上帝廟位于軋內村的南側,坐北向南。廟宇座落在一蛇形石上,廟門朝向巖坑山的一龜形石,因玄天上帝“左腳踩龜、右腳踩蛇、手執(zhí)七星劍”,所以廟宇地理位置十分奇特玄妙,堪稱“四方攬勝無雙地,神樂人歡第一區(qū)”。廟原為明弘治辛亥年(1491年)十月本鄉(xiāng)陳奐在山西總督軍餉的任上奉旨調任貴州布政使司右參議時,從湖北武當山取檀木及爐金回鄉(xiāng),描繪圣像,于壬子年(1492年)聘請民間著名雕塑藝人泥塑大尊玄天上帝、劍使(蛇將)和印使(龜將);木雕兩尊玄天上帝做為奉祀。并配祀觀音佛祖、注生娘娘(俗稱注生媽)等一系列神像,當時建一座單進廟宇,以供民眾敬奉,距今有五百二十二年。

廟里懸掛“武當行祠”匾額一個,相傳是陳公相的學生——萬歷癸未(1583年)進士、尚書葉向高及大學時李九五兩孿生兄弟親筆所題的,至今430年,已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對象。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更有地方才人為廟作聯(lián)一對,堪稱絕妙:武當?shù)玫朗┟駥嵉缕?,行祠廣護萬眾承惠照。

1988年5月被列為佛曇鎮(zhèn)文物保護單位,受到政府及有關單位的重視和保護。2011年,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倡議下,在軋內、后許兩村村委會的配合支持下,重新改建廟宇。由原來的單進改為前后相連通的兩進結構,并拓寬2米多?,F(xiàn)在,玄天上帝公廟以及周邊環(huán)境煥然一新,雕梁畫棟、高脊飛檐、氣魄非凡,宏偉壯觀。

軋內行政村的核心村社——軋內,一條東西向的主道路,由東及西,長一公里,兩旁坐落古宗祠、古民居。古民居整齊排列,形成南北向的條條巷道,平行排列,雨水排入鑒湖、小溪,向東流入東海。

七、漳浦荔枝源地

軋內四世陳亹,生于明初建文年間,卒于1478年,字尚勉,號梅庵。明漳浦十七都軋內社人。陳亹出身書香門第,永樂十八年(1420年)中式舉人,正統(tǒng)元年(1436年)登進士。曾任戶部廣東清吏司、江西清吏司主事,升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天順四年(1460年)升廣東布政使,為漳浦縣歷史上出任省級行政長官第一人。

陳亹在外為官,心系家鄉(xiāng),熱心祖地鑒湖及漳浦的公益事業(yè),最為突出的貢獻是從廣東引進荔枝良種,為漳浦良種荔枝大面積推廣奠定基礎。漳浦種植荔枝始于北宋時代,但品種較差,且都采用有性繁殖,品種多變,果質低劣。陳亹在廣東任上,發(fā)現(xiàn)廣東烏葉和金鐘荔枝品種十分優(yōu)良,且繁殖種苗采用無性繁殖的技術(即“高壓苗”),品種長久不會變異,便讓六弟陳環(huán)船運荔枝苗回家鄉(xiāng)種植??滴酢墩钠挚h志》卷四“風土篇”有記載:“荔枝,有四月熟者曰火山,有五月熟者,有六月熟者,其種不一,以綠荷包為勝,葉冬青,亦名烏葉子。此種乃邑陳亹任廣東布政使時移來,船中避風日,以綠荷護之,故名,舊植鑒湖最勝。南海荔,即金鐘,亦陳亹攜來?!标悂悘膹V東帶回的荔枝品種有綠荷包(烏葉子)、金鐘、早吃仔三種。帶回的良種荔枝苗首先在鑒湖地區(qū)和下黃、赤水一帶種植,以后逐漸傳遍全縣。大坑因靠近海邊,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不適宜荔枝的生長,至今少有荔枝,只有田坪社幸存一棵,有550年樹齡。現(xiàn)在保留、發(fā)展荔枝最好的是舊鎮(zhèn)的烏石。原因是烏石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條件最適宜荔枝栽培;且烏石與軋內村連續(xù)幾代人結為姻親,關系十分親密,烏石人較早就種植了陳亹從廣東引進的荔枝良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宜荔枝的生長,得以大量種植,從此,烏石便成為漳浦荔枝的著名產(chǎn)地。

八、民俗文化遺產(chǎn)

(一)民間藝術“絕活世家”。 千年古村軋內,歷史悠久,人文鼎盛,閩南民間有著許許多多令人稱奇的事,漳浦縣軋內村陳木火一家7口人,人人都有一手絕活,曾參加福建電視臺“F4-絕活大比拼”,星光大道,赴臺灣專場演出。走進陳木火的家,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民間樂器讓人目不暇接:二胡、月琴、大廣弦、竹簫、笛子、竹管、鑼、鈸、大鼓、嗩吶等,十八般兵器一字排開。一個普通農家,人人至少有一項絕活。長子陳輝平善彈月琴,三子陳平山擅吹竹管。特別是次子陳忠平,九歲時就學會了用鼻子吹笛子,比父親會用鼻子吹嗩吶的年齡還小,現(xiàn)已掌握了二胡、笛子等多種樂器。女兒陳月珠從小喜歡薌劇和掌上木偶,是楊勝大師的第三代傳人,她還自辦了佛曇鎮(zhèn)石門木偶劇團,經(jīng)常在漳州各地廣為演出,深受群眾的喜愛和贊譽。孫子陳澤毅、孫女陳藝鳳也在這種濃厚的藝術氛圍中,傳承了祖輩和父輩的藝術基因和絕活。

每到傍晚或閑暇時,陳木火一家人總是圍坐在院子里各顯神通,自得其樂。他們一年中要到各地表演數(shù)十場,給鄉(xiāng)親們帶來歡樂。純樸的民俗文化,讓農村的群眾享受到精致的文化大餐,陶冶了情操,看過節(jié)目的人均嘖嘖稱奇。軋內村絕活世家的繼承人是陳忠平,將傳統(tǒng)文化藝術發(fā)揚光大。

(二)玄天上帝巡安,村社抬神跳火民俗。每逢農歷正月初六、初七、初八三日,軋內村從古至今延續(xù)玄天上帝巡安活動。軋內、徑口、樓仔頭三個村社輪流迎請玄天上帝廟的眾神出巡本社家家戶戶,每自然村安排一天。當天,由自然村組織一年來新婚的男青年抬神尊,每四人抬一頂轎,轎中端坐神尊,往社落巡安。一路上,家家戶戶在門口、路口用稻草、麥稈燃起火堆,青年抬神跳火堆。鼓勵火堆燒得越旺越好,新婚青年抬神跳過的火堆越多越好,意為后代子孫越旺。

(三)三月初三上帝公誕辰民俗。每年三月初三日,軋內村玄天上帝公廟舉行上帝公圣誕慶典活動,善信們上廟行愿,香煙縈繞,家家戶戶做“紅龜粿”,夜間演歌仔戲、潮劇,熱鬧非凡。

(四)端午節(jié)龍舟文化節(jié)。每年端午節(jié),為紀念屈原,軋內村、后許村組織村民在農歷五月初七、初八在家鄉(xiāng)的鑒湖舉行龍舟賽,熱火朝天?,F(xiàn)在這一傳統(tǒng)古村,已擁有華麗的龍舟十艘。

九、奇石精美靈秀

軋內村,屬沿海丘陵地貌,轄內聳立著許多小山,環(huán)抱鑒湖,山上、湖邊、三公里的海岸線上,有許多花崗巖,形狀奇特,精美靈秀,引人遐想。除十六勝景外,還有許多命名已久的石頭景觀,如:“大圣講壇”、“石鰲嘯天”、“大獅王”、“風動石”、“生命之門”等等。

十、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齊全

在軋內村,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原以水稻、小麥、花生、番薯、黃豆、蔬菜種植為主,果樹以荔枝、龍眼、桃、李為主?,F(xiàn)在,農業(yè)以種植蘆筍、紅蘿卜、大蔥等蔬菜為主。水產(chǎn)養(yǎng)殖業(yè)和加工業(yè)已成為全村的經(jīng)濟支柱。品種有:海帶、紫菜、鮑魚、蝦、魚、河豚。捕撈業(yè)有海灘拉網(wǎng)和遠洋捕撈。軋內能工巧匠眾多,有一家石繪工廠,兩家手工刻字工藝作坊;一個用竹篾編制斗笠世家;有幾個專門從事木雕和宗祠建筑的傳統(tǒng)木匠世家。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