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_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下卡精品_国产一区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a在线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春暖花開 共赴山海 > 福文化 > 正文

閩臺禮俗福文化的區(qū)域特征

2023-02-17 10:53:04?作者:張寧寧?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月青   我來說兩句

閩臺民眾對求福、納福、祝福等禮俗福文化體系具有較高的認同度,初步形成了閩臺區(qū)域特有的文化特征。經過長時間的交流與溝通融合,閩臺民眾已經將華夏文化與古閩越文化、域外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中原華夏文化為主體,又帶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文化系統(tǒng)。

閩臺一帶居民以移民為主,主要是來自中原一帶的移民,其文化也不斷吸收中原移民帶來的華夏文化,如重視耕讀之風。在閩臺,無論士大夫還是農夫之家,他們都以“耕讀為本”,希望能夠“詩禮傳家”,期待“世代簪纓”“書香門第”,普遍流傳“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箴言。閩臺開發(fā)雖比中原晚,但讀書風氣卻絲毫不減,“宋興,閩八郡之士取名第如拾芥,相挽引居臺省、歷卿相不絕于世,舉天下言得第之多者必以閩為首稱”(黃仲昭《八閩通志》)。

在八閩大地,朱熹弟子遍布其中,閩學在福建生根發(fā)芽,形成了諸多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的學派。臺灣雖然開發(fā)晚,但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便設立了科舉考試。清朝統(tǒng)一臺灣之后,閩學與福建教育相關制度也傳播到臺灣,對臺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閩臺禮俗認為功名利祿往往關系到家族興衰,后代的培養(yǎng)就顯得特別重要,他們希望子孫能夠金榜題名、光宗耀祖,一些婚嫁歌謠中也有對功名仕途的期待,如“舉人進士連科來,廳堂掛起狀元牌”。

再如,閩臺文化中有著一種特殊情結:不忘根基。福建民眾不忘河洛的情懷、臺灣民眾不忘福建的情結、閩臺移民海外的華僑華人不忘中華的情結。福建民眾大多源自西晉末、唐末、北宋末大亂時的中原南遷移民;臺灣民眾80%以上來自福建。他們在祭祀祖先、祭祀神祇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同根同源性,如媽祖、開漳圣王、保生大帝等。在祭祀時間、典禮儀式等方面,都盡量保持、傳承歷史的方式,同時借助各種方式尋根問祖,維系血緣、地緣與親情關系。

閩臺為古代閩越族居之處,自然環(huán)境危險叢生,面對頻繁發(fā)生的自然災害,人們容易選擇相信神秘的自然力量,形成“好巫尚鬼”的傳統(tǒng)。由此,閩臺形成了拜神佛、重鬼神、敬天地的傳統(tǒng),遇到重大節(jié)日,往往舉行多元化的祈?;顒?如繞境巡游、迎神祈福等獨具特色的活動,反映了閩臺民眾對福文化的理解與推崇。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面對無知的未來與險惡的生存環(huán)境,心存恐懼,往往祈求避開災難、豐衣足食與長壽安康等。福州、福安、福鼎、福清等福建地名與福關系密切,正是他們內心對幸福生活渴求的表現(xiàn)。他們將祭祀所用的食物稱之為福食,將糯米制作的糕點稱之為“福壽糕”,作為婚嫁禮俗中的饋贈物品。除此之外,婚嫁禮俗中娘家為出嫁女兒準備福袋(裝入花生、紅棗、桂圓等),祝福女兒婚姻美滿、早生貴子。通過這些特定的儀式、代表性符號、歌謠、語言等,表達閩臺民眾在物質、行為與精神方面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

閩臺以海洋為活動中心,他們的海神崇拜較為發(fā)達,如媽祖信仰、臨水夫人信仰等。同時,閩臺的中國傳統(tǒng)儒釋道信仰也十分興盛,佛教如福州開元寺、莆田廣化寺、泉州開元寺、廈門南普陀寺等都是較為著名的佛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臺灣佛教觀音寺578座、釋迦佛寺499座;道教福建有漳州天寶的天公廟、石獅寶蓋山的朝天寺等,臺灣有屬于道教的王父宮753座、玄天上帝397座、福德正神(土地公)392座。移民歷經風險,期待多種神明庇佑,既有原居住地的神祇,也有新居住地的神祇。隨著他們生產、生活的開展,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神祇信仰體系,體現(xiàn)出地域特色。

古時求福主要圍繞祭祀活動展開,對幸福的期望主要寄托在人自身以外的“天”“神”等方面;現(xiàn)代民眾對福的祝福轉變?yōu)橥ㄟ^語言、物品等方式直接或間接表達。這表明:一方面,閩臺民眾對福的追求貫穿古今,從未停歇,是閩臺民眾不斷追求進步的表現(xiàn),也是閩臺社會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古時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被動的,認為福是上天賜予之物;現(xiàn)代民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主動的,不僅僅滿足于基本生活所需之福,還要期待個人自我實現(xiàn)之福。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fā)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