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記者的采訪,歷史學家蔡美彪感嘆道:歷史研究也好,學術研究也好,甚至整個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發(fā)展,總的趨勢是在不斷前進。有時是勝利地前進,有時是經過曲折的道路前進,總的趨勢是向前發(fā)展,不會后退。雖然前進中會出現一些東西,但是大浪淘沙,好的東西會留下來,不對的東西熱鬧一陣之后就會下去。
這十年,正是時代的發(fā)展,引領著中國學術走向深入。當代中國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經歷的一次次重大考驗,如金融危機、環(huán)境問題、教育問題、民生問題,等等,推動著中國學人進行新的思考、新的探索,從社會實踐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學術分工更精細了,學者的研究更深入了,不少新興學科出現了,傳統(tǒng)的學科劃分第一次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中國學術呈現出百花怒放的態(tài)勢。
中國與世界
從16世紀中西初識,到21世紀的頭十年,學術的本土化與國際化,更準確地說,是中學與西學的關系,始終是人們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
如果說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經歷了對西學的近乎“狂熱”的汲取,到90年代對中國傳統(tǒng)的“熱烈”回歸,那么,新世紀頭十年,人們在處理本土化與國際化、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上,無疑更加冷靜、更加理性了。不少學者指出:當代中國學術的發(fā)展,當然離不開對其他文明的關注和吸收,但另一方面,今日之中國,絕不能滿足于成為外來思想的試驗場,中國學人必須提出具有世界意義的思想和智慧。當代中國學術,既要有博大的胸懷,借鑒和吸收其他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又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要以獨立自主之風范,不失尊嚴地走出去,和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學術展開平等的對話,將自己的智慧奉獻給全人類。當代中國學術,必須走向世界。
客觀地說,當代中國學者,對西方學術文化的了解,要比他們國外的同行對中國學術文化的了解多得多,也深刻得多。在中外學術交流上,我們處于嚴重的“入超”狀態(tài)。這種不平衡,一方面源于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還不夠強,另一方面也源于我們的一些學者缺乏學術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事實上,在一些學科,對西方學術文化的盲目迷信和崇拜,正妨礙著我們的獨立思考和理論創(chuàng)新。不過,我們也注意到,這一狀況正在得到改變。有的學者指出:對社會科學而言,可能在量化、模型建構和數理邏輯上,中國學界與西方有一定差距,但學者中主張“應繼續(xù)加強推廣”的人并不多。這是對簡單模仿西學的有力矯正。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絕大多數學者對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前途充滿信心。他們認為: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如果能夠對中國社會、經濟、文化領域的發(fā)展有所貢獻,那么也就是對全人類的發(fā)展作出貢獻。未來十年,中國學術界無疑會成為國際社會科學界重要的結構性要件。
- 2009-12-28靳輝明:應辯證地處理政治與學術的關系
- 2009-12-27“2009海峽兩岸男科學術峰會” 在哈爾濱舉行
- 2009-12-23學術外衣無法掩蓋“炒作”嫌疑
- 2009-12-21第五屆“胡繩青年學術獎”揭曉
- 2009-12-14曾被抨打開魔瓶放惡魔 高錕妻致辭憶夫學術之旅
- 2009-12-08學術造假持續(xù)升溫 大學時代的論文你抄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