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的改革是全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兩方面:一是經(jīng)濟體制改革,二是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經(jīng)濟體制改革一樣,是鄧小平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在鄧小平看來,政治體制改革是整個改革深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是同民主法制建設、同建立和完善依法治國的領導機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國要建立法治社會,其核心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現(xiàn)行政治體制。鄧小平在開拓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不僅領導我們成功地進行了經(jīng)濟體制改革,而且倡導并精心設計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藍圖?!罢误w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卑殡S著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繼續(xù)解放思想,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鄧小平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論述,為如何逐步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提供了一整套較為系統(tǒng)的思路。
一、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政治體制改革的提出是對歷史反思的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chǎn)黨在人民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建國初期,鑒于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的經(jīng)驗教訓,黨和國家對于我國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提出了許多重大決策。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始,政治上的“左”傾思潮逐漸膨脹起來。在1957年6月的反右派斗爭中,出現(xiàn)了把階級斗爭擴大化的嚴重錯誤。1959年廬山會議對彭德懷等人的錯誤批判,在政治上使黨內從中央到基層的民主生活遭到了嚴重損害。十年“文化大革命”,更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遭到了空前浩劫。政治上的動蕩給經(jīng)濟建設帶來了沉重災難。到“文化大革命”末期,我國的國民經(jīng)濟達到了崩潰的邊緣,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我國一切進步和發(fā)展的基礎。但為什么優(yōu)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十多年后,還會發(fā)生“文化大革命”這樣的空前浩劫?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思考,在探索,在反思。歷史的教訓也促使鄧小平在反思。這一反思的結果,集中地體現(xiàn)在1980年8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fā)表的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中。他認為,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如果把原因僅僅歸咎于某個人或若干人,就不能使全黨得到深刻教訓,并找出切實有效的改革措施。在這篇講話中,他對我們黨和國家領導制度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如何通過制度改革消除這些弊端,以至防止類似“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悲劇重演,作了全面精辟的分析,深刻地指出了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篇講話,可以說是指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此后,特別是在他革命生涯的最后階段,在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他對政治體制改革的一系列問題又作了非常系統(tǒng)的闡述,為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
- 2010-01-04<圖書連載>第一章 鄧小平法制思想的產(chǎn)生
- 2009-12-31鄧小平的體育情結
- 2009-12-24《鄧小平年譜(1904—1974)》出版發(fā)行
- 2009-12-21地方人大設常委會決策幕后:鄧小平批示后獲通過
- 2009-12-21鄧小平:從抗日主將到推動中日友好的歷史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