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41歲的大學生曹湘凡在即將進入自己的“畢業(yè)年”之際,給記者發(fā)了條短信,聲稱“前景迷?!?。他曾對大學無限向往,為此,他參加過13次高考,被人戲稱為“高考王”、“當代范進”,最終在兩年前考上了湖南長沙的一所??茖W校。
古代的“范進”,考了N次才考中舉人,后來又中了進士做了官,前景很“明朗”,而“當代范進”卻對畢業(yè)后的出路滿懷焦慮,這不禁讓人唏噓感嘆。而他對大學學習生活的失望,更讓人感慨萬千。仔細閱讀相關(guān)報道與網(wǎng)民評論之后,我不由一聲嘆息。
嘆農(nóng)家貧寒子弟改變命運之難。自從唐太宗李世民取消考試資格限制,真正敞開了科舉考試的大門,一千多年來,經(jīng)由國家統(tǒng)一考試而改變自身命運,成了貧寒人家子弟“鯉魚跳龍門”的寶貴途徑。比如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以荻畫地習字,借鄉(xiāng)里士人家的書籍抄讀,后來中了進士,徹底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也正因如此,在中國廣大的農(nóng)村,“知識改變命運”,不是口號,而是種最實實在在的信仰。但曹湘凡苦讀二三十年,終于考上了大學,卻對畢業(yè)后的就業(yè)產(chǎn)生了“迷茫”感,最鮮明地釋放出一個鯉魚跳上了龍門也很難謀生的信號。
嘆大學之“學”的價值淪喪。報道中說,老曹在進大學前,對大學充滿幻想,以為大學是一個高談理想、洋溢激情的地方,但入學不久,他就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這兩種東西對大學而言,很奢侈,不現(xiàn)實。他想和同學去談尼采、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的作品,但怕別的大學生會把自己看作“瘋子”。那么,現(xiàn)在的大學生在忙什么呢?有位大學生對校長說:“大學四年實際就是漫長的等待過程,等待那個紅本子?!痹诘却臒o聊中,他們熱衷于談戀愛、追逐時尚,或考取幾個很有“現(xiàn)實”價值的資格證書。而像老曹這樣癡迷于真知實學、有“以天下為己任”情懷的人,成了“異類”“怪物”,難怪他談起自己的大學生活語帶輕蔑。
也許有人認為曹湘凡太天真,把大學想得太美好,當作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但我們同樣應(yīng)該檢討一下,我們的大學失去了什么,受高等教育為了什么,社會又該為學子們提供怎么樣的環(huán)境。
- 2009-12-16低姿態(tài)才能做出大學問
- 2009-12-16女研究生的死亡與一所大學的聲譽
- 2009-12-15楊元元之死,能否換回大學的溫情
- 2009-12-04教授治校也未必能救中國的大學
- 2009-12-04“掐尖”掐不成世界一流大學
- 2009-11-25中學是為“人”而不是為了大學
- 2009-11-20大學也設(shè)駐京辦?
- 2009-11-19給試圖冒充交警的大學教授支幾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