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今天,《新京報》的潘采夫有一段話,他啟示了我,換了一個角度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互換人心很重要,制度建設更重要,對幫助別人做出獎勵,對陷害別人做出懲罰,這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請注意啊,要從制度上保證摔倒的人不去陷害人,這個需要解決他們的生存保障,如果摔倒了可以看病不花錢或者完全能承擔得起,他們就沒有必要去陷害,能夠自立才會有自尊。
他的這段話,也就是說如果每個人都有醫(yī)療保險,等等這方面或者說看病不是那么難,或者不需要那么多的錢自己掏不起的話,他可能就不用去誣陷別人,這一下子讓我想到了,為什么會是那么多的老太太在跌倒了之后,別人救她的時候反咬一口,可能她擔心,我接下來我自己去看病的話,我怎么辦,那能不能從機制上去讓好人做好事的時候,有一種更好的這種保障。
好了,除去這種法律以及公共權(quán)利、以及社會應該去做很多事情之外,其實民間組織也有得做,接下來我們短片與此有關。
(播放短片)
解說:
當攝像頭澄清了事實,在江蘇南通,飛鶴公司的司乘人員殷紅彬和郁維貞,受到了社會的贊揚。
市里的有關負責人感來慰問,并且將為他們申報當?shù)氐囊娏x勇為好司機獎勵。獎勵這是很多地方對于路上益舉的措施,今年年初在深圳高三學生羅偉和周天成在路過國威路時,看到一位老太太跌倒在路邊,他們兩人將老人送到醫(yī)院,還墊付了醫(yī)藥費,在聯(lián)絡到家人后,也沒有立即離開,而是一直護送回家。
羅湖外語學校學生 周天成:
我回去以后,兩種極端我都沒有想到,一個是他們說,會不會被騙,或者是被獎,我都沒想到。當時就當成一件普通做好事。
解說:
正是這件普通的事情,感動了深圳,他們不僅獲得了深圳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一人一萬元的獎金,羅湖區(qū)教育局還興師動眾地召開了“助人為樂陽光好少年”的表彰大會,但是單純的獎勵是否能夠解決人們對于行善的后顧之憂呢。
與此同時也有人在試圖通過其他嘗試去破解這個難題。
華南師范大學理論部教授 談方:
不管是誰,你見到有老人摔倒你大膽去攙扶,攙扶由此打的官司,我們律師免費給你打官司,你如果真的是敗訴了,我們給你賠償金額,不管多少,有人問我們,設不設上線,我們不設。
解說:
化解好人風險、不讓好人寒心,這是攙扶老人風險基金的主旨,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談方,在今年的3月5號雷鋒紀念日這一天,啟動了攙扶老人風險基金,專門為那些勇于攙扶受助人卻反而被冤枉的人,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和基金賠償。
談方:
有人就問,這個也設個基金嗎?我說是我們也不想設,但是不設不行,我們通過設立這個基金來源呼喚,來喚醒更多人來關注這個事情,來化解這個風險,來讓這個基金最后不起作用,甚至完全取消,那才是我們的最終要達到的這個目的。
解說:
基金成立的半年來,已經(jīng)募集到4萬多元的捐款,60多位律師維權(quán)自愿者參與其中,至今已經(jīng)接觸過三起類似案件,都是關于一方實施愛心行動后,反被冤枉。但其中的兩起當事人最終都放棄了法律維護。
談方
放棄的主要原因是兩個,一個他們不想再提及這種事,因為這種事對他們的傷害太大了,他們說無法理解,好心幫助別人,反而還陷入官司。
另外一種原因,他們又怕提起這事之后,周圍的人就會對他們議論紛紛。我們的社會缺乏強有力這種見義勇為的保障和救助機制,而是去靠當事人自己去承擔,自己去努力、自己去到處去碰壁。
白巖松:
的確,設立了這樣的一個攙扶老人的這種幫助基金,大家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但是現(xiàn)實呢又會給了你一個冷冰冰的這種回饋,半年的時間里頭,只有三個申請,后來兩個還是中途就已經(jīng)放棄了,只剩最后一個堅持了,那么整個這個基金的創(chuàng)辦人談方對此他的感受又是什么樣的。
談方:
他們認為接受幫助就反而變成了自己要去訛別人,自己要去利用這個機會來撈一筆錢,要么就是讓愛心組織,給他們支付賠償金,我說這個不是你一個人的事,這是一個社會現(xiàn)象,我們支持你、幫助你,我們是幫助整個社會的風氣,幫助更多像你這樣的好心做好事而受到冤枉的人,也是為了將來更多的,像你這樣去幫助別人的人,不再被別人冤枉,不再被別人打傷,所以我說你要接受我們的幫助。
第二個就困在我們的社會,缺乏強有力的,這種見義勇為保障救助機制,往往當這樣見義勇為的事情出來以后,見義勇為被冤枉了,需要有人幫助的時候,往往沒有機構(gòu),沒有人員出來幫助他們化解風險,而是去靠當事人自己的去承擔,自己去努力,自己去到處碰壁,到處去遇到的一些困難。
白巖松:
當最初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了之后,我們都不愿意歸咎到道德淪喪、人心冷漠,可是后來隨著我們在道德上,有了越來越多的口水之后,發(fā)現(xiàn)這個事情還不僅僅簡單是這樣,于是我們開始期待,法律能夠站出來,媒體又該做一些什么,然后整個救助機制又該有哪些突進,這個時候形成了一種積極的推動。
不過,當我們?nèi)テ诖@些方面有了積極改善的同時,最后還是要回到我們自身,難道我們真的就那么怕嗎,不妨拿《北京青年報》的評論員張?zhí)煳档倪@段話作為咱們今天的結(jié)束,反省我們自己,制度固然重要,但在當下我更想強調(diào)個人的道德承當,和由此構(gòu)成的社會道德氛圍,如果一次或幾次不當?shù)呐袥Q,就是見義而不為的全部理由,只能證明社會的道德基礎本來就不堪一擊,行善之后被訛詐,而且被錯判,畢竟只是極小概率事件,如果這樣的風險概率就足以阻止你伸手救人一命,則即使沒有以前的錯判,你也未必打算出手。
對了,我們不能把自己不打算做好事給推到了“哦,我擔心”上,還是去做吧,好,今天到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