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的未來
www.fjnet.cn?2012-04-01 08:35? 陳季冰?來源:南方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
我工作的報社坐落在上海市區(qū)南部———這一片是昔日“法租界”的核心地帶———一條幽靜、雅致但名氣頗響的小街上,全長不足500米的它上面一度云集了滬上幾家最重要的出版社,因而以“出版一條街”的美名而為許多市民所熟知。 正因為這個緣故,我想大概很少有愛書人能像我這般懷著復雜的心情目睹出版社門市部的門面一天天地蕭條、萎縮,漸漸地被各種花店、水果攤乃至酒吧、面包房覆蓋……是的,正像許多讀書人憂心忡忡地關注到的那樣,在許多城市,實體書店如今是一道道正在迅速消失的風景線,只不過我每天都要走過的這條小街的變遷給我造成了特別深的印象而已。 粗粗統(tǒng)計一下,從2010年到現(xiàn)在的兩年間,國內知名度很高的民營書店關門停業(yè)就已經有一大半,其中包括北京的“第三極書局”、“風入松”書店、“光合作用書房”,上海“季風書園”人民廣場和靜安寺等四家分店。再早幾年破產倒閉的,還有上?!八伎紭窌帧焙汀跋鈺荨?,以及實力雄厚的外資“貝塔斯曼”等等。雖說去年11月25日綜合時尚性的廣州“方所書店”在愛馬仕、路易·威登等一線奢侈品專賣店聚集的高級購物中心華麗開業(yè),短暫地給業(yè)界打了一針強心劑,但實體書店———尤其是民營書店———日薄西山的整體衰敗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全國工商聯(lián)書業(yè)商會的調查顯示,過去10年里有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而且這一趨勢還在加劇。另一項統(tǒng)計則說,僅2007年到2009年,中國民營書店就減少了1萬家。 來自國外同行的壞消息更令中國的圖書經營者有兔死狐悲之感:2011年2月16日,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Borders正式申請破產保護。過去40年里,從一家小鎮(zhèn)書店一步步發(fā)展成為擁有員工超過1.1萬人、門店數(shù)百家、巔峰時期銷售額達到40億美元的“全美最佳書店”,Borders曾經是一個經典的“美式”成功故事,但隨著北美消費者日益轉向電子圖書下載或在亞馬遜等網上書店購買圖書,它如今變成了一曲悲歌。同樣岌岌可危的還有在華爾街上市的巴諾(巴恩斯和諾布爾)書店以及著名的英國水石書店,相比于賣書,應付持續(xù)虧損和裁員是它們的董事會目前的首要工作。說起來真是惡有惡報,巴諾和B orders這兩家書店素有“企業(yè)怪獸”的惡名,數(shù)十年來一直在憑借更加冰冷無情的純商業(yè)化經營擠垮更有人文氣息的特色小書店。 眼下,除了少數(shù)被悲情蒙住了眼睛的紙質書死忠分子,大多數(shù)頭腦清醒的人都無奈地認識到,長遠來看,不管實體書店采取何種“戰(zhàn)術”———包括廣州“方所書店”推銷的那套綜合“生活品質”消費模式,在時代潮流面前都只是螳臂當車。這是因為,除了當當、卓越等網上書店以其完善的流通體系、點對點的服務以及更大的價格空間造成的沖擊,除了越來越成熟的更加便捷、高效、廉價的電子書的擠壓,更為重要的是,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和生活方式正在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簡單地說,單向地閱讀長篇文字內容的讀者正經歷有史以來的首次減少。如今,人們更多地青睞互聯(lián)網上那些文字和音像一體的多媒體讀物,以及博客、播客、微博等互動新媒體,尤其是適合于移動互聯(lián)網終端呈現(xiàn)的內容。 上海文化批評家朱大可正確地指出:“……沒有任何人能料到,不是緣于文化專制,而是基于技術形態(tài)的改變,中國書業(yè)尚未走向成熟,就已面臨第二次嚴重的危機。” 這么說來,那些散發(fā)著墨香、更承載著我們美好的精神寄托的實體書店注定要從我們生活的城市中消失嗎?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我們如何定義實體書店。我可以斬釘截鐵地下定論,過去那種單純靠賣書掙回成本的實體書店將來是一定沒有出路的。而且,越是在大城市,它們越是會因為租金等成本的高昂而迅速走向末路。不過,假如我們的社會能夠逐漸達成某種共識———書店不僅只是一個賣書的經營場所,就像我的報社門前那條路上日益取代書店的那些酒吧、花店、面包房、水果攤一樣,那么,它在數(shù)字時代延續(xù)其生命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的。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21]“人文書店”,敢問“生路”在何方?
- [ 02-16]書店無限好,畢竟近黃昏
- [ 02-13]期待傳統(tǒng)書店的華麗轉身
- [ 02-09]書店:“朝陽之美”還是“落日之美”
- [ 01-12]實體書店也應自救
- [ 11-08]向“誠品”學習傳統(tǒng)書店復興之道
- [ 11-08]論“光合作用”書店的倒掉